总有些事比生命更重要

养生养的是身体,是生命,但在儒家看来,能活得好固然是好的,但还有一些事远远比生命更重要,所以生是有条件的。

《礼记·儒行》说:“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儒者日常起居庄重小心,他们坐下站起都很恭敬,讲话必以信用为先,行为必定中正不偏;在道路上不与人争难走易走的便宜,冬天夏天不与人争暖和凉快的舒适;爱惜生命为了有所等待,保养身体为了有所作为。儒者从政前修养方面的准备就是这样的。

鱼和熊掌的取舍更是耳熟能详,人人爱生,人人恶死,但如果你有比生命更热爱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自然不会把生死当成最难抉择的事。而且真正吸取了儒家精神文化的人活得都不苟且。嗟来之食虽然能让人活,但是侮辱地给我,那我宁死也不要。给我高官华厦,但不尊重我,不礼待我,我也不稀罕。

孔子更是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听了圣人之道,晚上死了也没什么遗憾的。这只是字面上的理解,但即使就是这样浅显的解释,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儒家的眼里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儒者并不畏惧死,而且在某些时候会把死看成一种光荣。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都是儒者的不二选择。

与刘邦对战的田横兵败以后带着五百余人躲避到一处海岛,刘邦为绝后患,下诏招降。但是田横知道此去凶多吉少,希望刘邦让他做一个平头百姓,安稳地度过余生。刘邦自然不会同意这个提议,就说了狠话:田横就要来降啦,谁要是敢阻止他,动摇他的决心就灭族。之后又进一步说:田横来了的话,封王封侯都是有可能的,但是不来的话,跟着他的五百来人都要铲除,一个不留。这时候田横能怎么办?开始时田横躲避到海岛,请刘邦放过他做一个平头百姓,这说明田横是怕死的,即便兵败,他也想以另一种方式活下去,这是人对生的朴素渴望。但当自己的生命牵扯到别人的生命时,他带着两个人踏上了归顺刘邦之路。在快到洛阳的时候,田横对跟着来的两个人说:“我败了,已经是一种耻辱了,还要跟被我杀了哥哥的弟弟同朝为官,我也感到羞愧。汉王要见我很容易,我死了,但是这里离都城很近,你们把我的头带去,我的面容还没有衰败,你们还是可以复命的。”田横死后两个亲信果真带着他的头见了刘邦,刘邦自然是很高兴啦,既要厚葬田横,又给两个亲信加官。可就在田横下葬时这两个亲信也自杀了。等刘邦去招抚海岛上田横的五百追随者时,这些人听闻田横的死讯后,居然全部自杀,无一生还。

类似的义举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这就很好地说明了儒家精神对人们的影响。说明人们在生死上是可以抉择的,而这也是儒家养生的一个前提——我爱我命,我更爱仁义。佛家告诉我们修来世,不必在意这辈子的生死。儒家也告诉我们不要苛求于生而惧怕死,为了正义可以死,因为总有些事比生命更重要。这是儒家的生死观,不了解这个,只知道一味地贪恋长生不是儒家的养生之道。

我们看清了人生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有是非善恶观,作为一个好人生活下去,这时我们再来养生,这就是儒家的养生大道的前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