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说:先学做人再学养生(5)

《孟子》中有一篇《齐人一妻一妾》的小文最能体现羞恶之心。丝毫无羞耻之心的齐人,在乞食了祭司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在孟子的眼中,他已经是“非人”了。而齐人的妻妾抱头痛哭,以她们的丈夫为耻。儒家讲究礼法,礼的概念很大,包含的内容也很多,臣子对主上是礼,弟子对老师是礼,子弟对父兄是礼,朋友对朋友也要讲礼……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孝大家都认为是能养父母,但是像犬马这样的动物也有反哺的能力,如果不孝敬,那人跟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孟子也说,人吃饱了穿暖了,有了安逸的生活,但是却没有礼仪文化等的教导,那跟动物也没什么分别。无论是孝敬还是教导,都含有礼的成分,也就是说,如果人无礼,就丧失了人的很重要的一份特性,也就不是儒家所说的人了。

再说是非之心,也就是说人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也是在社会中生活的人所具有的根本属性。孔子是怎么选女婿的呢?他觉得公冶长这个人不错,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可公冶长当时在做什么呢?“在缧绁之中”,就是在监狱里呢。如果按一般人的推断,在监狱里多半不是好人,就算不是他个人的过错而进的监狱,名声说出去也不好听,唯恐避之不及,谁会把女儿嫁给一个身陷囹圄的人呢。但是孔子就这么做了,他说虽然公冶长在监狱里,但是并不是他做了什么坏事情。相反,按照孔子选人的标准,公冶长还是个道德修养很高的人。孔子没有从众,也没以公冶长当时的处境来判断他,要想做到这一步,绝对是要有是非之心的,要能分辨出表象下的真实。知道善恶,才能去恶从善,也才能做个好人,认出好人,结交好人。

有了仁义礼智之心的人,必定是好人,一个于国于家都有价值的好人,才配长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儒家的养生是以德养生,修德是养生的途径,也是儒家养生的根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