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说:先学做人再学养生(4)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儒家对生的追求更切合实际,更符合当下人的要求。比如说长寿,也就是活更长的时间,已经不是人们最看重的问题,怎样生活得有质量,70岁还能唱歌跳舞,80岁还能行动自如,90岁还能自得其乐才是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儒家对长寿的看法也是如此,如果能活得有尊严,活得不苟且,活得有意义,那么生命才有价值。植物人一样的生活只让人觉得痛苦,恶人的长寿往往受到大家的诅咒。做一个对人对己都有价值的人,过一份问心无愧的生活,这样的健康长寿才是儒家所追求的,也唯有这样,才更有可能长寿。

儒者说:先学做人再学养生

很多人会怀疑:为什么要谈做人呢,我们现在就想学学儒家养生的知识。那我们就要看看养生的主体是什么。是阿猫阿狗养生吗?不是,前提是一个儒家所认定的人!儒家对人有特定的理解,不是所有人类都有称为人的资格,而如果都不能称其为人的话,那就不要谈养生了,至少儒家的养生不是给这种非人之人准备的。

儒家先讲好好做人,其次才是养生,如果不是一个君子,不是一个士,不是一个仁人,那么他的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齐国的大官成子生病了,病得很重,应该是没救了。庆遗进屋问他说:“您的病很重啦,再发展下去,估计可能就不好说了,后事怎么办呢?”成子怎么回答的?他的回答让人汗颜啊。他说:“我听说,活着的时候要做对人有益的事,死了也不要害人。我活着的时候也没做什么有益于人的事,现在要死啦,至少也别害人吧。我死之后,找块不长庄稼的地把我埋了吧。”

有这种心胸认识的人,大家还怕他活不长呢。那老百姓呢?我们都是普通百姓,思想觉悟可能没有那么高,但是我们也不妨害他人。我们年轻的时候努力工作,老了享受享受天伦之乐,我们爱家人,家人也爱我们,我们的生让一些人高兴,我们的死让一些人痛苦,那么我们的生也是有价值的。像周处那种被列为当地三害之一,街坊邻居都想把他铲除的人实在不在儒家养生所考量的范围内。

对人这个概念儒家是有自己的认识的。《孟子·告子上》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我们遇到困苦的人会同情他,具有羞耻感,敬重长辈,知道善恶,这些都是每一个平常人所具备的品质,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可见儒家的品德也不是那么难以企及,这些品性本来就是普通人都具备的,人的四种本心就是仁义礼智四德的开端而有了这些品质也就是一个儒家所认可的仁人。

《孟子·公孙丑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善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里主要说的是恻隐之心、怜悯之心。一个孩子掉井里了,看见的人肯定会去救,救他是因为是孩子父母的朋友吗?是因为想要名声吗?都不是,就在那一瞬间,做了下意识的决定,甚至都忽略了自己的安危,只因为我们的天性中有这种恻隐之心,这不关乎外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