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学的目的 1(2)

这种信念与恐惧交织的情感,一直是大学理念的核心。

每一次的大学毕业典礼上,在孩子们正步入社会时,家长们却透过一面屏幕来回忆自己正在消逝的青春,此时此刻,他们的眼中分明显露着这种情感。大学是美国人的田园牧歌。我们把它想象成满目葱茏的世界,这里最尖刻的声音是网球的互撞声,或者年轻的身体在体育馆台阶上蹦跳时防滑钉发出的“咔哒”声。尽管前途可能一片光明,但每一所大学都笼罩在死亡幽灵的阴影中——在这样一个地方,美国独有的季节里,“秋天来了,是打橄榄球的好天气,新学期也开始了”,空气中弥漫着“烟熏树叶的十月气息”。

在这个苦乐交织的地方,到底应该做什么?——除了日光浴、塑身、各种激烈的竞争、运动等等(这些事是起码的)。首先,应该说,大学的田园牧歌形象是一回事,现在大多数大学生所经历的却是另一回事。几年前,斯宾塞基金会(Spencer Foundation)的主席和麦卡利斯特学院(Macalester College)的前院长迈克尔·S. 麦克弗森(Michael S. McPherson)和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现在的西北大学)的前校长莫顿·O. 沙皮罗(Morton O. Schapiro)指出:“美国人文学院的学生几乎肯定可以轻松地塞进十大联盟的橄榄球场中:在超过1400万大学生中,他们只有不到10万人。”

自此以后,本科生的人数增长了接近三分之一,达到了大约1800万人,而人文学院的学生人数现在仍然差不多。所谓人文学院,麦克弗森和沙皮罗指的是,不是一所大型大学一部分的四年制寄宿学院,在这里,大部分学生所学的科目不仅仅是护理或电脑编程之类的职业教育学科。今天的大学生中,越来越多的人比传统大学里的学生年长,他们中很多人加入了主要专注于职业培训的走读和在线院校。通常,他们一边上班,一边上学,如果本科学生要完成全部学业的话,会花上不止四年时间。今后五年,美国的本科生有望超过2000万,而奥巴马总统还想加速这种增长势头。但这些学生中,只有一小部分人会进入传统意义上的大学。

无论背景如何,问题始终是:上大学为了什么?不久前,我的同事马克·利拉(Mark Lilla)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第一学年要结束时,他对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年级新生发表了一场讲话。当然,他是对大学里通常称为“精英”的学生讲话的。这些学生差不多刚好男女各一半,比起几年前,他们在种族上更富多样化。差不多十分之一是国外出生的或者有其他来头,比如一方父母有外国护照,是一名“国际”学生;尽管从清一色的T恤和牛仔裤校服中,很难看出学生的经济状况,但差不多七分之一(这比其他常春藤联盟高校的比率略高)的人够格申请佩尔助学金(Pell grant)——一种针对低收入家庭孩子的联邦助学金。

随着学生们鱼贯而入演讲室,他们彼此来了个表示新友谊的公开拥抱,要不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互相闪躲的眼神告诉大家,他们最近决裂了。看上去,他们既疲惫又放松。甫一落座,他们便拿出iPhone和笔记本电脑来,有的人让它们一直亮着,尽管大部分人都在入迷地听着。在对于他们怎样进大学与为什么进入大学,利拉做出如下推测时,他们报以偷笑,明摆着他们清楚他所说的是事实:

你们正确地推断出,要得以录取,你们必须流露出对美国人——只有美国人——所谓的“人生目标”的自信;你们必须展示出,你们有周密的计划去实现它们。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废话;你们清楚这一点,我也清楚这一点。你们向往大学的真正原因是:你们心存疑问,大堆的疑问,而不是人生规划和PowerPoint演示。我的学生已经让我明白,对于获得他们想要的,他们的兴趣远不如仅仅弄明白什么东西是值得要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