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唯一的选择(4)

日军包抄南京时,参与抗击的有一批广东军,少量桂军,还有一些湖南军。城里原来的镇守部队是第三十六师和第八十八师,以及几个所谓的南京师。广东军原是从上海周边撤退出来的,其兵力在日军几个星期的炮轰下已所剩无几。作为蒋委员长先前的精锐部队,第三十六师和第八十八师的兵力也在上海周边被大大削弱。但撤退至南京后,它们通过招募新兵已渐渐恢复元气。

与此同时,南京居民开始变得恐慌起来。程瑞芳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成立的紧急委员会的一员,这一组织由明妮·魏特琳担任主席。程瑞芳在日记中记录了那些安全区内的公共建筑,尤其是部分学院是如何被那些躲避日军、寻求庇护的人群填满的。12 月10 日,蒋介石离开后不久,程瑞芳记录了席卷全南京的混乱,而此时的南京还未沦陷:“洋车没有了,路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是自己挑、抬。飞机声、大炮声他们也不管,真是凄惨。”学院是逃难人群的主要目标,连图书馆里都满是人。窗上挂着“破衣服、破被和尿布,树上也同样挂着”。校园里的观光水塘也派上了用场,一边的水塘成了洗马桶、尿布的地方;另一边的水塘则成了洗衣的地方,有人也在那里洗碗。

作为给养资金来源的商业活动突然间中止了。虽然人们涌入了安全区,但紧急委员会也必须采取措施养活他们。程瑞芳就在学院门外设立了一个厨房,在那里分发米粥。第一天是免费的,而后,那些能够负担的人会稍微付一点钱。按原有计划,校园里只允许容纳2700 人,但不出几天,这个数字就激增至不可思议的地步。到12 月中旬,魏特琳实行了一套新规矩,他们在最贫穷的一批难民的衣服上缝上一个红便签,这样可以使食物分发更公平,保证那些真正的贫困者可以免费获得食物。在中国,当地精英阶层在危急关头向公众提供救济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尤其是在封建王朝无力处理此类状况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紧急委员会的行为便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惊恐和混乱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人们几乎可以嗅到。南京城极不寻常的最显著标志便是污水排量的激增。正如程瑞芳无可奈何的感叹:“吃进去事小,拉出来事大。”她如实描述了人们挤在没有卫生设施(甚至连马桶也没有)的小房间中的状况:“他们随地大小便,整个校园都污秽一片。几天来,情势每况愈下,你甚至不敢走进盥洗室,那气味不是常人能忍受的。有些人逃走时太匆忙,没有带夜壶,于是他们就用其他人的。更糟的是,有人就睡在粪坑里。”

大小便随处可见所造成的危害不仅仅是健康上的,也标志着中国在近几十年来认定的道路上发生了倒退。科技和新一代政府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两大明证,正因如此,中国人才会在自己的土地上反对帝国主义。而另一种现代化是“健康、卫生上的现代化”,即运用科学技术推进社会的整体卫生状况。随着中国城市的现代化,他们用下水道和排水系统向世界证明了自身取得的进步。但如今战争的影响却逆转了这一趋势,就像杨夫人在仅仅1 个月前逃离无锡时那样,现实清晰地展示了战争的丑恶。

12 月12 日,日本人实施了一次轰动世界的行动:他们炸沉了美国“帕奈”号炮舰。美国和英国的船舰就停泊在南京城外的长江上,其目的是警醒日本,虽然西方势力在中日冲突中处于中立,但它们并没有放弃自身的在华利益。日本飞机在没有发出任何警告的情况下,便直向美国炮舰俯冲而去并实施轰炸,造成3 人死亡,48 人受伤。日本政府承担了事故责任,并迅速向美国政府签发了220 万美元的补偿费用,同时坚称事件并非蓄意而为。一场本可能引发美日对峙的冲突因此得以避免。但“帕奈号事件”对英美是一种警示:西方国家不可能仅凭中立态度就置身于不断扩大的战争之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