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见,视也。从儿从目。凡见之属皆从见。古甸切。”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见”字有三个义群。第一个义群:一、看到,看见;二、接触,遇到;三、看得出,显现出;四、点明出处或需要参看的地方;五、会见,见面;六、对于事物的看法、意见;七、姓。第二个义群:书面语助词。一、用在动词前面表示被动,如“见重于当时”、“见笑于人”;二、用在被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如“见告”、“见示”、“见教”、“见谅”。第三个义群:发xiàn的音,如“现”,表示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如“见原形”、“见出笑容”、“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字在现代汉语中常常表示看的结果。“看”是开始,“见”是成果;“看”是主观,“见”是客观;“看”是愿望,“见”是事实。现在又常常用“看见”表示既看又见。一位盲诗人乞讨,在地上写了一句“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她”,格外令人心酸。
《青藏高原》很大气,很好听,不论是李娜唱的还是韩红唱的,其中有一个病句“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山”可以是一座一座的,“川”不能是一座一座的,那是看不见的。
古往今来,涉“见”成语多了去了,“见贤思齐”、“见仁见智”、“见义勇为”、“见小曰明”、“见利思义”、“见势不趋”、“见微知著”、“见善则迁”、“见誉而喜”、“见利忘义”等等。古人还实事求是,强调“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之下,会有不同的反应。古人云“见骥一毛,不如其状;见画一色,不知其美”,又云“自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有时连看见的也不能全然相信,因为可能是“短见”、“浅见”,“见识”有限,“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要想全面系统地看问题,还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谓“见识”,岂是一日之功。
“见与不见”,如今已成仓央嘉措式的选择模式了,但真的是一个问题。一位来中国学汉语的外国帅哥一直搞不清“看”、“见”、“看见”等的关系,例如他说“老师,昨天上午我在大门口看你了”,“老师,你生病了,我来见你”,“老师,以后你到我家乡可以来看见我”。老师叹了口气:“唉,不见也罢。”
流沙河先生有一副对联,是我极喜爱的,曰:偶有文章娱小我,独无兴趣见大人。能不见还是不见吧。古代官场之人总结有三难看:一曰廷杖后犯人的屁股,二曰女尸的私处,三是上司的脸色。能不见还是不见吧。
现在有一个词曰“再见”,有时恰恰表示的意思是不再见,或再也不想见了。但中国人的思维如飞去来器一样,同时肯定,同时否定。不要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