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字,在过去有两种写法——“里”和“裏”。现在,已简化合并为一个“里”了。

两个“里”有内在关联,又相对独立。“里”,上田下土,《说文解字》谓:“里,居也。从田从土,凡里之属皆从里。良止切。”《辞源》认为“里”字约有五义:一、宅院;二、商贾聚居处;三、长度;四、忧伤;五、姓。孔子有名句“里仁为美”,今之女潮人说自己:“请不要叫我宅女,请叫我居里夫人。”

而“裏”,“里”裹在“衣”中,《说文解字》谓:“裏,衣内也。从衣里声。良止切。”“裏”字是一个形声字,衣服是形义,里字是声音。《辞源》认为“裏”字有三义。一、衣服的内层,如《诗经》有云:“绿兮衣兮,绿衣黄里。”二、在内或在其中,《左传》有“表里山河”句。三、语助词。“裏”也作“裡”,是俗字,属民间唱法。

如今,“里”、“裏”无别,合二为一,我们只用“里”字。(其实,简化后,许多字义变得浮薄,令人遗憾。类似的字还有很多,如“几”和“幾”,“后”和“後”,“发”、“發”和“髪”,“台”和“臺”等等,古义有别,今义无差,混账了。)

里,取其“裏”字之义,在口语中,也叫“里子”、“里儿”,与“面子”、“面儿”相对。世界上怕就怕面子二字,我们中国人就最讲面子。钱锺书先生说吃了肉留一点在牙缝里不拿牙签剔去,目的是告诉别人他吃了一顿肉!这说的就是面子。马未都写过一篇短文《有过只是一过》,言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面子的确很值钱,认错改过很伤面子,但不认错不仅伤了面子,还伤里子,与其里外都伤,不如伤外保里。”有里子才能有面子,没里子,光有面子,驴粪蛋蛋表面光,早晚儿面子也没了,要内外兼修。

“里”,还与“外”相对,“里应外合”。北京人爱说“里外里”,是加起来算账的意思。“文革”中有一个常用词“里通外国”,是很大的罪名。“里”,还与“表”相对,“表里不一”。豫剧《朝阳沟》栓保他娘对银环她妈唱道:“做了一床新铺盖,新里(儿)新表(儿)新棉花。”亲切可人。日本2011年发生地震海啸核辐射污染的靠近太平洋的一侧称为“表日本”,而濒临日本海的部分称为“里日本”,大概是学习中国“表里山河”的古义吧。

“里言”是心腹之言。“里居”是辞官居于乡里。“里手”是行家的意思。上海有“里弄”,青岛有“里院”,“和平里”、“平安里”在北京,“马德里”、“新德里”在外国,旭日阳刚唱“春天里”。这“里”那“里”,“里”、“裏”有别,要紧的是,“里里外外一把手”,知行合一,“表里如一”,“有里子有面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