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上缺乏宽广的视野

战略上缺乏宽广的视野

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它必须依据战争的性质与敌我双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因素,预见战争的进程,规定对战争力量的准备和运用。这种洞察全局形势、把握战事走向的能力,作为军事统帅是必须具备的眼光,要考虑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就是在具体军事策划和安排上,从兵员的招募到思想工作的开展,从制度的建立到赏罚的尺度,从后勤的供给到战略的规划,从训练到战术,可以说是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一个环节没有做好就会影响全局,而农民起义军在这方面的眼光恰恰显得有点短浅。

元末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韩山童与刘福通、杜遵道等在颍上(今属安徽)发动起义,韩山童被捕牺牲,其子韩林儿随母逃往武安,刘福通等攻克颍州(今安徽阜阳),刘福通等迎韩林儿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这支农民武装在攻克蒙古帝国的上都开平后,不是乘胜南下攻击相距只有250公里的元帝国首都北平,反而莫名其妙地把进攻矛头指向和总体战略目标没任何关联的遥远的高丽王国,使元廷躲过了迫在眉睫的危机。如果当时中路军兵锋南指,和东路北伐军南北夹击大都,蒙古帝国极有可能立即崩溃,韩宋帝国就会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结果呢,到了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韩林儿被同行对手朱元璋沉入江中。

再以明末为例,公元1643年初李自成在襄京称王时的战略决策,至关重要。当时牛金星主张先取河北,直接攻打北京。杨永裕提议先占领南京,断绝粮道,然后兴师北伐。顾君恩认为:“先据留京(南京),势居下流,难济大事,其策失之缓。直捣京师,万一不胜,退无所归,其策失之急。不如先取关中,为元帅桑梓之地,且秦都百二山河,已得天下,建国立业,然后旁略三边,资其兵力,攻取山西,后向京师,进退有余,方为全策。”李自成采纳了顾君恩的建议,把战略大后方选择在西部,以关中为退路。也正因为如此,当满清入关之际,李自成根本无意坚守北京,而是轻易让出北方,撤回关中。这个时候,大清的军队像一条浑身黏糊糊的巨蟒,爬过长城垛口,悄无声息地向关内游了过来,张开了它的血盆大口,喷着毒气,准备将“大明”和“大顺”一口吞下。由此,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存在着农民军及其建立的政权(包括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明王朝和清王朝三股势力的角逐。

再看太平天国起义,处于南北夹击之中,应坚持南北向作战。但洪、杨定都后,专意西征,改变作战方向,便铸成大错。后期李秀成百万雄师东征,企图寻找出路,纯属枉然,这也成为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失败的军事原因。还有,当时的南方天地会和北方捻军都未能把握大势,与太平军一样错误地把一场南北战争改打为东西战争,轻易放弃南北方的一些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