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不是冰冷的静态工具,它活跃在人与环境之间。
麦克卢汉将媒介区分成冷媒介与热媒介两种:信息传递饱满的称为热媒介,信息传递欠缺的称为冷媒介。冷媒介“清晰度”低,提供的信息量少,接收者需要补充信息;热媒介“清晰度”高,提供的信息量大,接收者不需要太多补充信息。
麦克卢汉以媒介本身来区分冷、热媒介。比如,收音机是热媒介、电话是冷媒介,照片是热媒介、卡通画是冷媒介,电影是热媒介、电视是冷媒介……试着对比着区分看看:收音机不会讲有头无尾、故弄玄虚的故事让听众去瞎猜,播音员自己会讲完整的故事,电话则是你一句我一句的,需要互相对话才有完整的信息;照片和卡通画,从画面丰富程度层面来看,照片能直接看出人的模样,卡通与人像有区别,需要人的记忆加想象来补充;电影和电视的区别则不明显,可以这样理解,电影的故事是完整的,电视需要观众自行结合当前时事背景。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形式决定了信息内容,照片、电影、电视……不同形式的内容采用的媒介载体就不一样,不同的媒介承载的信息是有选择的,不能跨界,报纸代替不了照片,照片代替不了电影,电影代替不了电视。不过,这些区别到了网络媒介就不同了,各种形式的媒介都被融合到了网络上,网络媒介是一般化、无区别的媒介。
如果热媒介、冷媒介是通过是否需要补充信息或者需要补充信息的多少来判断,那么就不能静态地区分媒介的冷热类型,媒介的冷热应该由传播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动态的过程,收音机如果正在播出问答节目,对于参与者来说就变成了冷媒介。如果不对比看,是否需要补充信息并不是一个是非的问题,传播的具体场景决定了信息展示是否充分,而不是仅由媒介直接决定,换句话说,媒介本身并没有冷热的区别。意识到网络媒介几乎可以模拟所有的传统媒介,对媒介静态进行冷热划分的做法就更没道理。
实际上,冷、热媒介揭示的是接收者在媒介上的参与性,人不是媒介的旁听者,人需要与媒介对话。冷、热媒介反映的是人们参与程度的高低:冷媒介需要参与的程度高,热媒介需要参与的程度低。媒介参与程度并不完全由媒介决定,还取决于接收信息者是否主动。冷、热媒介反映了媒介使用的规律:媒介并不是单向地向人传递信息,也需要人的反馈,是人与媒介的交互过程。在机械媒介时代,人们即使主动对媒介进行反馈,也很难反馈到媒介上,对正在进行的传播造成影响。这就好比你在地铁上看报纸,你的阅读感受并不影响别人阅读这期报纸,报纸不能将你反馈的信息传递给另一个读者。
网络媒介看新闻是主动选择的,网站上的新闻什么时候被看到,取决于人何时点击,相比于走在客厅里不经意间听到一条电视新闻,参与性的区别越来越明显。媒介的冷热特性揭示了媒介的交互性:媒介可以主动推送信息给人,人也可以从媒介主动获取信息,而且人们可以互相影响。媒介的主动性实现人的延伸,媒介的被动性实现环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