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龙:直接碰到的历史条件(11)

三、封邦建国

“封建”这词,我们现代人再熟悉不过,不仅在报纸报告中臭名昭著,在日常生活中也让人唯恐避之不及。从包办婚姻、裹小脚、烧香拜佛、爱占小便宜到迷信等等,很多不好的东西都归咎于它。碰上一个腼腆的男孩或女孩,对异性害羞,也可以骂他(她)一句:“真封建!”

其实,“封建”的本意并非如此。它指一种社会制度,即古代天子按爵位高低将领土分封给宗室或者功臣,作为食邑。他们能索取土地上的收入,在其领地上行使政府职权。所封之地称为“诸侯”(“诸侯国”、“封国”或“王国”),统治诸侯的君主被称为“王”,小一些的称“公”或“君”。相传这种制度从黄帝开始试行,周大力推行,至秦被中央集权制取代。欧洲的中世纪,日本8至19世纪,也曾实行类似的制度。

周武王实行封建制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让亲戚和功臣分享胜利成果,笼络人心,作为王室的屏藩;二是把殷人旧地分封成小国,进行安抚,同时形成包围,防止他们叛乱;三是进行移民,东移至海边,扩大统治范围。

周初第一次封建主要有:封纣王的儿子武庚在殷都,继续管理商的遗民;在殷的附近分封自己三个弟弟即管叔鲜、蔡叔处和霍叔度,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定都于镐京后又分封亲属和功臣,大多集中于黄河南岸。

两年后,武王去逝,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三监不满,共同叛乱。周公亲自领兵东征,三年平定。接着进行第二次封建,主要有:周公的儿子伯禽到鲁国,姜太公的儿子丁公到齐国,康叔到卫国,商纣王之弟微子到宋国,唐叔到晋国,蔡仲到蔡国,周公自己经营洛邑为东都,进一步安置并感化“殷顽民”。

武王和周公分封70余国,其中姓姬的诸侯53个。周王称“天子”,具有高高在上的权威。诸侯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定期朝见天子,并带兵随天子作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