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龙:直接碰到的历史条件(12)

四、民生欣欣向荣

分封建国后,在封国内普遍推行“井田制”。

“井田制”是一种象形说法,指把耕地划分为多块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经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一人耕种大约100亩(约合今70公亩),100亩为一个方块,称为“一田”。一井分为9个方块,周围的八块由8户耕种,为私田,收成全部归耕户所有;中间是公田,由8户共耕,收入全归封邑贵族所有。但实际上不可能那么刚好都成“井”字型。比如山区、河弯怎么办?这是显而易见的问题。有专家学者认为,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土地制度,可行性不强,且难以考证。只是长期都这么说,姑且采信。不过我想:在河南、山东那样的平原之地,“井田制”应该可行。

“井田制”在夏、商的时候就开始实行,西周大力普及,授田给民,让百姓有生活保障。建政伊始,周公向武王建议:“分地薄敛,农民归之。”这种“分地”政策在史籍中有不少佐证。即使对新归附的殷民,也使他们“各安其宅,各田其田”。周制要求:“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民时,不蔑民功。”这政令非常了不起:要让百姓的农具不闲置,田里没野草;不干扰百姓的农时,不轻视百姓的劳动成果。如果能够实现,那该多美!

周王重视民生,多有记载。刚攻克商都之时,武王就下令:“发巨桥之粟,赋(布施)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债),以振穷困。”巨桥是当时国家粮库之名;鹿台是商纣王的宫苑,意指国家财政。周公在《康诰》一文中教育康叔:要对民众施以惠爱,勉其顺从;只有像保护婴孩一样对待百姓,天下才能安康太平。周公在《洛诰》中教育成王:要用宽裕之政治理民众。民众宽裕了,天下的人不论远近都会来归附。对此,荀子解释说:国家的富强之道,在于统治者节用并使民众富裕,而不是相反!后来,多个盛世证明荀子这思想在理得很。

“成康之治”时期的百姓生活景象,我们可以从《诗经》窥见一斑。如《载芟》中写道: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

有■其馌,思媚其妇,有依其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