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亲密敌人(5)

对于“计划的自我”和“行动的自我”之间的这种冲突对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给出了他的见解。他认为人性中必定包含两个元素:一个向善,一个趋恶,如果不是这样,“自制”的观点就是一派胡言。“你想成为自己的主人,就必须先服从于自我,这样的你既是自己的主人,也是自己的奴仆。”不论到哪里,柏拉图都在向人们强调:“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敌人”,打败自我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因为“在所有失败中,被自己打败是最糟糕的,也是最令人羞耻的”。

毫无疑问,人对自身完整性的认识恰恰来自于这两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依存,没有一方可以独立于另一方而单独存在。犹太教中有“yetzer ha-ra”和“yetzer ha-tov”两个概念,“yetzer”的意思为“冲动”,“yetzer ha-ra”即代表着欲望的一面,人们过去会简单地把“yetzer ha-ra”理解为“邪恶”,但实际上,将它理解为“邪恶之源”似乎更加确切。“yetzer ha-ra”是我们的欲望、需求,也代表着我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激情四射的“yetzer ha-ra”相比,恪尽职守的“yetzer ha-tov”就显得刻板无聊得多。它代表着伦理的力量,是我们的良心,并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谈中。每当我们想要放纵自己时,它就会蹦出来提醒我们上帝的法则。

我的一位“拉比”(犹太教教师)朋友——乔纳森·克利格勒(Jonathan Kligler)告诉我,《塔木德》有一部分内容探讨了人们心里涌动着的各种冲动,其中就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在一个犹太人聚居的村落,住着一帮虔诚信仰上帝的男人,有一天,他们实在无法忍受自己受“yetzer ha-ra”教唆而做的种种鲁莽的行为,便决定采取行动教训一下“yetzer ha-ra”,他们把“yetzer ha-ra”抓起来,关到笼子里,以为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一股灵异的力量降临到这个村子里:村子里所有的生命迹象似乎瞬间都静止了,鸡蛋孵不出来小鸡,房子刚盖好就倒塌。为什么忽然间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原因很简单:人们几乎不可能离开“yetzer ha-ra”而生存,没有了它,一切生命都不可能存在。那人们该怎么办呢?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他们最终决定:将“yetzer ha-ra”置于他们的眼皮底下,并对它放松监管。我把这个故事告诉了精神病学家,同时也是自制力研究领域的前沿科学家乔治·安斯利,他很喜欢这个故事。作为一个非犹太教人士,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一眼就能看出拉比行动的智慧之处,安斯利说:“人们在放它出去之前,先蒙上它的眼睛,如此一来,‘yetzer ha-ra’就明白其中的缘由了。”

难道《星际迷航》(Star Trek)制作团队里的每个人都熟知《塔木德》的传说吗?或许吧,这一点我们从最为经典的第一季第五集《内部敌人》(The Enemy Within)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在这一集中,由于运输机出现了故障,科克船长分裂成了一好一坏的两个人。出于电视剧和这个宇宙的需要,编剧们自然不会让“恶魔科克”取得胜利。但让所有观众都感到惊奇的是,“天使科克”不能离开“恶魔科克”而单独存活,除非他们结合在一起。看样子我们伟大的船长也离不开他的“yetzer ha-ra”。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