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平氏、源氏和足利氏的武家统治(3)

“而西国的武士则不同。如果他们的父母被杀了,他们会从战场上撤退下来,举行佛教仪式来安抚死者的灵魂。只有当哀悼仪式完成后,他们才会继续战斗。如果他们的孩子被杀死,他们更是悲痛地完全停止战斗。当他们的补给耗尽了,他们会停下来种植水稻,等到收获以后才重返战场。他们讨厌夏天的炎热,他们抱怨冬天的酷寒。总之与东国的武士完全不同。”①

平氏的士兵们“听了他的话,颤抖起来”。

镰仓时期的武士团更符合我们对封建制的定义,定义封建社会的主要依据是社会秩序。武士仅占全国人口的一部分。镰仓时代的日本,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有两个政治中心。幕府享有军事上的权威,京都的皇族则继续平安后期的统治模式。前者任命政府官员、征收赋税并控制京都周边地区。贵族、太上天皇和领有大片庄园的寺院仍在京都操控着权力,皇族仍然是地位和荣誉的象征。1185年,源赖朝取得胜利后,要求天皇授予他“征夷大将军”(习惯上简称为“将军”)的头衔,但遭到拒绝。一直到1192年太上天皇去世,源赖朝才得到与权力相称的头衔。即使那时,授予“将军”头衔的正当性也是基于源赖朝是皇族侧支源氏后代的事实。血统依然重要。

源赖朝时期武士规模之小更加有力地反驳了那种认为当时日本已经完全封建化的观点。如果进一步追问,历史学界的权威猜测1221年以前,源赖朝的御家人数量只有2000左右,后来增长到3000,大多数御家人集中在东国。但是,即使一半的御家人都分配到某一地区成为守护和地头,一个马萨诸塞州大小的地区也只能分到100位御家人——1180年前后,日本比马萨诸塞州大15倍。考虑到运输和通讯的困难,这么少的人到底如何指挥和管理那么大的地方呢?——答案是他们无需这样做。

平安时代后期的社会秩序一直延续到镰仓时期(1185—1333)。京都的朝廷、国司、郡司和地方氏族(一些武士不是源氏的御家人)都或多或少地发挥着他们原有的职能。为了保护土地收入,他们支持并维护着统治秩序。为了在当地传播影响力,新近任职守护和地头的镰仓御家人不得不与地方掌权者合作。简而言之,尽管镰仓时期的御家人,就其本身而言是“封建性质的”,但只是传统等级社会的肤浅表象。他们的统治基于一个已有的而不是一个已经崩溃的社会秩序。

源赖朝之后的镰仓统治

1199年,源赖朝一死,他的遗孀就联合外戚北条氏篡夺源氏政权。根据当时的习俗,源赖朝的遗孀在她丈夫死后接替圣职,被尊为“尼将军”。她的一个儿子遭到排挤,另一个儿子虽成为将军,但是于1219年被外戚北条氏下令谋杀了。从那以后,北条氏作为傀儡将军的摄政进行统治,就像藤原氏对傀儡天皇做过的那样。1221年,京都朝廷企图利用篡权引起的不满,武装反抗镰仓幕府,但很快就被镇压下去。新的地头被安置到那些参加起义的反叛者的土地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