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认识人的本质(2)

物质性是人的第一属性,是人的自觉的自然活动,是人类在区别于动物的自然差异中经过直接劳动而实现的。物质性是不是第一性的问题,历来都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正如但丁所说,认识是物质的认识,到头来认识的还是物质。正确处理“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头等大事。“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对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越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越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社会性是人的现实属性,是人的群体归属性,是由群体的差异而形成的群体之间相互聚集的分离,群体差异和个体间的对立统一。马克思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人不是孤立的原子,他在实现自己的过程中表现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群体归属性和集体主义是人的社会性的应然之义。知识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先天具有的发现知识、使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认知能力,是科学、技术、劳动、生产力、市场等背后同一的固有物。知识是人的具有知识性表征的主观认知能力对对立统一规律世界的系统描述。对应人的 3个基本属性,知识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三大体系构成:自然科学是人对物质运化规律的认知,体现为人肌体的扩展和延伸,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效率;社会科学是人对行为运化规律的认知,体现为群体的组织和管理,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效果;精神科学是人对思维运化规律的认知,体现为价值观和方法论,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正负。知识结构的不同决定了具体劳动的差别性和层次性。城乡发展的“剪刀差”是由知识的平均占有量、知识交流的环境、知识实现价值的差异决定的,制度安排要促使知识流动增值和外溢效应,打破知识占有的多极分化,从而趋向规律性的平衡化,这是共同富裕可能的理论依据。知识性的进步不但能够解放人的个性,塑造人的独立精神,同时增强人的集体主义和全局意识,使得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在利他与利己的对立统一中心心相通。托克维尔在《市民社会中的公共组织》一书中写道:“在民主国家,关于如何联合协作的知识,是一切知识之母。其他所有进步都有赖于这一点的进步。

人的物质性、社会性和知识性统一而同一,合称为人性。就个体人而言,他是物欲与灵欲的对立统一,是主观逻辑的开端。就社会人而言,他是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是客观逻辑的开端。前者是内实践,是理论实践;后者是外实践,是行为实践。按照人的物质性、社会性和知识性三性原则来分析人的劳动,就理所当然地得出人的劳动分为:物质性劳动、社会性劳动和知识性劳动。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直接劳动、共同劳动和一般劳动。知识性是劳动中固有的、同一的、本质的东西。因此,劳动是人知识性外化为服务效能的综合过程,是理论实践和行为实践的共同作用。印度大象搬运木头的活动被称为役使,不是劳动。由此可见,人的劳动应该是三种劳动的统一,才真正体现出人的伟力。任何极端割裂这三种劳动统一性的行为都是对人的役使和剥夺,都可能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造成破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