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鼓起老乡的“钱袋子”
农民的“钱袋子”鼓不鼓,决定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决定了农民能否真正过上全面小康生活。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是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力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老乡的“钱袋子”正在鼓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关键在于始终牢牢抓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问题,不断健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为农民全面奔小康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条件。
1.老乡收入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体制经历了曲折的探索和演变过程,也决定了农民收支水平和结构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总体来看,在这六十余年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由于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农产品价格明显提高、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农业生产补贴和农民生活补贴制度的建立,农民收入快速增加。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16.6元。扣除价格因素后,1979—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5%。
纵向来看,由于政策、投入、宏观经济环境等的调整变化,农民增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4年,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355.3元,年均增长16.5%,实现了超常规增长。第二阶段是1985—1988年,由397.6元增加到544.9元,年均增长4.9%,增速明显放缓。第三阶段是1989—1991年,由601.5元增加到708.6元,年均增长1.9%,农民增收出现徘徊,其中1989年甚至出现负增长。第四阶段是1992—1996年,主要得益于1994年、1996年国家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以及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84.0元增加到1926.1元,5年年均增长5.6%。第五阶段是1997—2000年,由2090.1元增加到2253.4元,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年均增长3.7%。第六阶段是2001年至今。主要由于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密集强力出台、外出务工人数快速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2366.4元增加到2012年的7916.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