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村面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3)

二是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第一,城乡教育差距很大。初中、小学中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城市分别为64.7%、58.6%,农村分别为53.4%、52.9%。初中、小学人均拥有的仪器设备费,城市分别为1131元、834元,农村分别为680元、434元。农村学前教育亟待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生师比,城市为16.5∶1,而农村为25.4∶1。城乡高中教育水平差距很大,农村参加高考的学生超过每年高考学生总量的六成,但重点大学中招收的学生来自农村的却不足三成。积极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和升学考试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多。第二,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差距很大。2010年,城市人均卫生费用为2315.5元,而农村仅为666.3元。农村饮水、厕所、孕产妇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滞后。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在城市已经降到了7.1‰、5.8‰、4.0‰,而农村则分别为19.1‰、14.7‰、9.4‰。2011年,每千人中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城市、农村分别为7.97人、3.18人。卫生技术人员中大专、大学、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39.9%、18.4%、0.6%,而乡镇卫生院则为33.9%、5.6%、0。第三,农村文化建设还不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既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又符合农村特点、易于为农民所接受、真正受农民欢迎的文化产品开发远远不够。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农村阵地,落后、庸俗的文化就会滋长蔓延。在一些地方,黄赌毒现象快速蔓延,给农村社会健康发展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对农村青少年的危害尤为严重。

三是农村社会管理亟待创新和加强。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动大为增加。一方面,农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数量增加,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整体上面临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劳动力流出地的农村村庄“空心化”矛盾日渐突出,而劳动力流入地的村庄外来人口与日俱增,有些地方超过了当地的户籍人口,这两类情况都使农村的社会管理面临利益关系和群众诉求日益复杂化的矛盾。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相互交织,尤其是在土地承包关系、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管理使用、乡村债务偿还等方面面临着矛盾多元化、复杂化的局面,迫切需要加快健全和完善农村纠纷化解机制。同时,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愿望明显加强,思想和行为日益活跃,对社会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自然灾害频发重发、公共卫生事件明显增多、群体性事件容易发生,要求农村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如何结合各地实际建立以农村党组织领导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各类社区组织协同、农民广泛参与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推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有序发育农村社会组织等,都是今后创新和加强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

四是农村公共服务迫切需要加强。在就业方面,尽管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受到的限制已明显减少,但与城镇从业人员相比,农民工在工资水平、工作条件、社会保险、子女教育、居住条件等方面的差距还非常大。尽管多数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已经转移,但大量“4050”人员的就业仍严重不足,收入来源有限,收入增长困难。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水平,拓展农民的收入来源,始终是改善农村民生的头等大事。在社会保障方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差距还很大,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户供养水平都还比较低。在部分农村地区,农民的住房条件还比较差,困难农民群体的居住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村人口会进入城镇生产生活,但农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并不会改变。我国将长期有数亿人口继续在农村生产生活,只有使农村的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社会事业得到发展、社会管理得到完善、公共服务得到加强,农村的经济社会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才能达到小康社会的要求,农村才能与城镇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我们所面临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必须携手亿万农民共同迈向辉煌的目标,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为何会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一中国特有问题的明确回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