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彼岸(3)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话不能这样讲。这里没了,还会飞到别的地方。我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沙弥说:“禅师,垃圾那么多,您前面捡,后面又会有人扔,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脏物不光落在地上,也落在我们心上。我在捡我心上的脏物,终有捡完的时候呀。”沙弥听后,终于懂得禅师的心了。

鼎州禅师捡垃圾,更是捡心里的妄想烦恼。心里的脏物捡一片少一片——做这件事用的不是手,是心。 我忽然找到一种开启自己心灵的妙方,于是明白了:求人不如求己。 要想精通大道,荡涤心灵染污,使疲惫烦恼的身心有一个彻底的转换,换一种清新自在的状态进入灵山胜境,全靠心灵的觉悟。所谓——

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在人心浮躁的当下,如何静下心来寻求人生的真谛?要学会向内看,先从自己的内心看起,让自己的内心逐渐变得充盈,修炼出一个更高的自我。眼睛向外看,是金钱、名誉、地位;眼睛向内看,是和谐、宁静、净土。禅宗自述为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为“见性成佛”,只能体验,不可言传。只能亲身体验,不可由别人代劳。

无心,才能水到渠成,自在无挂碍。无心不是没有心,无心是自然,无心是物物一体,无心是无所不用心。《坛经》上说,“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自心本贮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而不知道,常因图一时之快而误人歧途。妄失本性的人又怎么能够得到永远的快乐呢? 无分别,不是没有是非、好坏;其实,要有强烈是非观念,要有善恶差别的思想,要有好坏圣凡的等级,那是对世间一般人说的。学佛的境界,必须以无心对有心,无分别对有分别,以般若智能对一般知解认识。从本性体会的智能,来照亮一切,观察一切。

《永嘉证道歌》上说“心境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禅宗讲人人都有智慧,有大智慧,只不过是被遮蔽了而已,所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需要一双清澈的眼睛,一颗善感的心灵,随时记录下那山那水那森林,那孤独与温暖。

一个秋天的下午,我穿过曲曲折折的走廊,穿过阳光斑驳的缝隙,漫步在湖岸。呼吸柔和,静静的听风吹树叶飘落的声音,烟水千浔,花事重重,小径的落叶,铺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毯,延伸的秋韵,眼前的这一切,还有很多丰富的蕴藏,在秋的手中扯一片滑柔的焰,让秋的基调,绚烂多彩。那一刻,流年逝水的青涩感怀悄然消逝,不染浊尘的心思,距离我不再那么遥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