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担当》第一章 与安倍晋三的对话(4)

日本有这三点担心,所以日本的右翼势力也很清楚,现在既要依靠美国,又忌恨美国。右翼一旦执政总想摆脱美国的战后体制,但是同时又要依靠美国来遏制中国。包括安倍本人现在的右翼立场概莫能外。但这里面还有一点,实际上安倍他们也清楚,我们在跟他们对话当中也讲得很明白,就是文化的作用被忽略了,中日之间文化的作用被忽略了。

中霖:他们也意识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

辛子:他们也意识到了。长期以来,中国和日本的恩恩怨怨从唐朝的“白江村海战”开始就从不间断。“白江村海战”是古代中日之间在朝鲜半岛新罗熊津江(今韩国锦江)的军事冲突,日本大败。大败之后,它就暂时熄灭了想通过对马海峡、以朝鲜半岛为跳板进入中原的想法,开始虚心地学习中国,派遣唐使,并且把长安的城市建筑样式及格局缩微搬到京都和奈良,认认真真地学习。可以说这种学习,成为日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特点,就是吸收外来文化。而且它这个吸收具有周期性。先是热情吸收,心悦诚服,文化扮演了中日之间“脐带”的角色;但一旦你母体不如我了,或者母体受到别的文化的侵略,日本马上从热情的吸收跳到冷漠的抵触,表现出了明显的周期性特征。还有一个特点,它这个吸收是曲线性反复进行的,对中华文化的吸收就是如此。另外一个特点是大规模的引进,常在异文化的压力之下,由对峙到最后不得不屈从,就开始大规模的引进。

在引进文化的同时,日本还引进新的生产方式、政治经济体制,包括官制、官名。我们现在古代官名都不用了,人家现在还用,大藏、文部、厚生、知事、关防等都是中国古代的官职用法。日本的都、道、府、县、市、町、村,很多都是中国古代宋朝时期所用的行政划分。而且它引进文化由国家主持,这一点很不容易,明治维新也是一样。1871年至1873年“岩仓使团”考察欧美之后,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大臣力主富国学英、强兵效德、宪政依美,力促明治天皇立刻制订国策,开始整体吸收西方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

日本对唐朝文化也是这样。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它的政治权力具有权威地位,它会选择外来文化,以适应日本的国家需要,适应本国的发展条件。另外,在引进过程当中知识分子的作用很大。比如唐朝僧人鉴真东渡日本,以及后来江户时代17、18、19世纪日本为掌握西方科学技术,努力学习航海强国荷兰,形成“兰学”。日本兴起的兰学,主要是吸收荷兰所谓西方的海洋文明。明治维新之后,军事制度和法律体系上学德国,政治体制上又学英美,在经济制度方面学英国。所以我们可以认识到日本文化的某些特征,比如说吸收性,对传统有保守性,就是它岛国文化上的保守性,还有混杂性。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日本的文化特性。

我和安倍谈话当中都已经意识到,中日之间过去的、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平台没了,这是很可惜的。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周恩来、廖承志、张香山等老一代外交领导人在与日本政经界人士交往中都以中华文化、日本汉学文化为沟通平台,加深在特定冷战对立之下的理解。日本的西园、犬养等家族政治人物,甚至右翼政治人物、财阀都通晓中华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冷战的情况之下,中日之间民间还大量通过文化交流,包括历史考古、戏剧舞蹈、音乐绘画、围棋体育等,在各阶层领域潜移默化地进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