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安溪铁观音已成中国广大区域最受欢迎的日常茶饮,除了品种优良、品质优异、品牌优秀的原因外,一般沿袭传统的工夫茶泡饮技艺,和泡茶时身心五感参与的专注和放松,也是消费者喜爱的主要因素。与白茶、绿茶、红茶、普洱茶等不同,铁观音选择今天这种泡饮器具和方法,根本源于其特殊的制作技艺,半发酵,工序繁琐,颗粒紧结,壮实沉重,用稍大的紫砂壶或直筒大盖杯,是难以泡出铁观音特殊的香气和韵味的。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乌龙茶泡饮技艺起于何时,但从考古发现,闽南外贸瓷器大规模生产始于 11世纪末,一直持续发展到元末。迄今为止,安溪一共发现 160多处五代、宋、元、明、清古窑址,其中五代、宋、元 36处,明、清 126处。这些五代、宋、元古窑生产的瓷器以日用品居多,其中还有茶壶、茶碗等大量精美、精致的喝茶器具。至明清时期,随着乌龙茶制作技艺的发明和铁观音优良品种的发现,鼎盛于安溪民间的饮茶方式,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茶碗由大变小,也由崇尚厚重青黑的建窑,转而崇尚青花白瓷。安溪古瓷业的发展脉络和演变状况也表明,至少在明清时期,泉州民间已开始流行工夫茶的泡饮,而“泉州府,茶,五县皆有”(《福建通志》乾隆二年,1737)的地方经济,又为泉州工夫茶的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
习惯认为,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广东潮州府(今潮汕地区),是对唐以来品茶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事实上,就民间普及性而言,这种小杯小盏的品茶方式在泉州更昌盛,因为,宋元时期泉州区域经济高度发展,而各县又都生产瓷器和茶叶,工夫茶在泉州民间广泛流行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有泉州人的地方,一定有工夫茶的影子。即使侨居外地和移民海外的泉州人,也仍然沿袭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和传统。在泉州百姓眼里,茶就是开门七件事之一,它平常而朴素,也许不名贵,但值得用规范严整的程序和方法去泡饮,如此才能获取茶的本味,以及品茶时带来的透脱自在。因而,无论富庶或贫寒,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套整洁的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独饮或共品,让日子过得坦然自尊。
仪式化的安溪茶艺
从明清之际到现代,中国茶饮的传统开始没落,一方面是饮茶的工艺没有太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民生经济的凋敝,晚明发展起来的品茗雅趣,到了清代中期就逐渐走了下坡路,19世纪 90年代之后,中国茶业更是一蹶不振,与中国近代的动荡战乱相应。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频仍,品茗的艺术当然无从发展,而且逐渐为国人遗忘了。以至于现代人提到“茶道”,直接的反应居然是日本的茶道,好像那是日本的“国粹”,与中国文化无关似的。其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唐宋茶道的仪式,日本可说是一成不变地学去,保留了形式,抽换了内容,根本不讲究饮茶的乐趣,只强调茶饮的宗教向往,成了禅修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