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相对贫困感(3)

卡尼曼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幸福,并作了一个“快乐水车”的隐喻。农村里的水车上有一个个小桶,水车不停转动的时候就把水带起来,但一停下来一点儿水都没了。南方人把钱比作水,钱要不停地转,如果停下来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但是假如有一小桶水,它并没有转动,而是放在旁边的,它会一直在那儿。现代人的幸福感就要不停地转动,才可能有这种财富的感觉,一旦停下来就没有了。

不管是哲学、经济学、伦理学还是宗教,都要解决幸福的问题,因为这是人的终极关怀。我们追逐金钱、地位等,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而且它在现代社会当中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了。经济越发达,个人的幸福感反而越低。有经济学家计算过,到6 000美元、8 000美元,甚至10 000美元这个指标以后,人的幸福感会随着每增加1 000美元而发生边际效用递减。到了一定的程度,幸福感不仅会递减,甚至是倒过来的,反而让人更加痛苦。现在的经济最终变成一种竞争性的经济,就是人与人之间出现的贫困感,人人都觉得没有钱。

一位经济学家讲过,如果用金钱来衡量幸福,这种方式通俗易懂也容易操作,但是它的麻烦就在于总是有人更有钱,所以任何人都会感觉自己是一个穷人。这里引入了一个概念,叫相对贫困感和绝对贫困感。饥寒交迫,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这叫绝对贫困感。现代人的贫困感不是绝对贫困感,有这种绝对贫困感的人越来越少了。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有一次我和一帮朋友吃饭,剩下了一些饭菜,有的都没动过一筷子。我们把饭菜打包拿给一些流浪者,他们居然看不上,说还是给他们现金比较好。

人之所以觉得贫困,不是因为他没有吃的,而是因为他不如别人。查尔斯·汉迪曾经说过,现代人的贫困来自邻居的眼光。这就叫相对贫困感,当人们觉得穷的时候,不是因为本身穷,而主要是来自他的邻居。

我以前总是很怀疑,那些建在高尔夫球场旁边的四五层高的洋房到底能不能卖得出去,那里房子比别的地方贵,住在里边的人花了很多钱,体会到的仍然是相对贫困感。事实证明,这种房子通常不是很好卖。

这种相对贫困感,使得财富最后给人的感觉不是富有,不是幸福,而只是贫困,总觉得欠缺什么。比如油价涨了,出租汽车司机指着某国营能源公司说:本来我一个月能挣2 500元的,这帮人一搞之后,我现在只能挣2 000元。出租车司机经常说,早晨一起来,就欠国家400多块钱。这实际上反映了现代人的生存状况,人一生下来,或者开始工作,干什么都是在欠钱,供房、供车,一辈子有好多账,总是在还账,而不是获得和增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