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相对贫困感(2)

不丹整个经济的发展不太现代化,有人开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但数量不是特别多。一个公主的房子跟一般老百姓的房子大小差不多,装修也差不多。格玛乌拉有三栋独立的房子,在一个院子里。我问他的生活水平怎么样,他说在不丹属于比较普通的、中等的状况。后来,我们又到了很多平常的不丹人家里面,确如他所说,没有太大差别。一般不丹老百姓的家里就是一栋三层的小楼,有点儿像中国藏区的建筑,最下面一层是牛羊,中间一层是人住的,最上面一层是神龛,做礼拜用的。

直到那时我才理解,为什么“家”这个字下面是个“豕”。就是说,在“宀”下面,最下面那一层住的的确是动物。有意思的是,我们走进普通的不丹人家,他们不会特别抗拒,也没有特别的兴奋,他们觉得很正常,好像大家本来就应该认识一样。他们请我们喝完茶之后我们就走,平平淡淡的,没有很激动地来,也没有很激动地走。

在不丹,有很多从各地来朝圣的人,也有很多人在路上磕五体投地的长头。我们大家都在拍照,拍视频。我们问他们的财产有多少,很多人家里面的钱其实很少,如果折合成美元的话,可能就是一两百美元,全家的物质财产也就这样一个数量级。

我们总觉得一个国家的幸福、一个人的幸福应该和经济生活结合在一起,因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人更幸福。古典经济学要解决人的幸福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公共福利和私人福利之间的关系,如何增进人类的总体幸福和福利。美国的《Fortune》杂志,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人把它翻译成“幸福”杂志,现在则把它翻译成“财富”杂志。英文“fortune”有幸运、幸福的意思,同时跟发财也有一定的关系——发了财当然会很幸运。所以它既有“财富”的含义,也有“幸福”的含义。

在西方人看来,财富是跟幸福连在一起的,但到底哪个是主体、哪个是附属,就很值得玩味了。有人认为财富是主体,有了钱就有幸福;也有人认为,幸福是主体,财富是一种佐料。这表面上是一个很浅显的事例,但是经济学一直在纠缠这个问题。

2002年,丹尼尔·卡尼曼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所属的流派叫行为经济学派。卡尼曼跟以前的经济学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关心体验、关心幸福、关心人们作经济决策时的非理性因素和情感因素,而且把经济学作为一种探讨幸福的学问,而不是仅仅探讨财富、探讨增长的学问。

事实上,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就是所有财富的增长都是为了让人民更幸福,但是现在我们花了太多的时间去讨论国内生产总值、讨论经济增长,而忽略了增长的目的是什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