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词源于美国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1959年的同名书。《社会学的想象力》已成世界各地社会学教学中广受推崇的入门经典,对当下世界影响深刻,中国尤其需要借鉴。
上世纪五十年代,米尔斯深感社会学研究囿实证,人们埋头于数据而不识庐山真面目,而社会学想象力有助于打破这种僵局。“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够看清世事,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它可能会被记者和学者、艺术家和公众、科学家和编辑们所逐渐期待,可以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主动运用社会学想象力的不只社会学家,更有历史学家。比如黄仁宇、史景迁们的大历史观将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场景交织一处,都是娴熟运用社会学想象力的例子。“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万历十五年的年鉴,是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而这一年的后一年,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在西欧历史上写下了另外一种历史。”这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同样的叙事方式还有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毫不夸张地说,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影响了一代中国传媒人。该“美国社会实录”以人间戏剧式的宏大文本,教会了中国新闻人如何写作。曼氏句法与语势【?】在中国大有模仿者。例如凌志军对民族主义的盘点:“民族主义不同年代代表不同含义,民族英雄也拥有不同身份: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是颠覆清朝的海外留学生;30年代是强迫老蒋抗日的军阀;40年代是反对内战的文人,50年代是抗击美国的志愿军;60年代是红卫兵;70年代是独立自强的劳动模范;80年代是自卫反击战的战士;90年代是中国可以说不的几个年轻人。” 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也无不是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潮流紧密关联。
米尔斯指出,社会学想象力能够看清更广阔的历史舞台,能看到在杂乱无章的日常经历中,个人常常是怎样错误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我以为,像《非诚勿扰》这类相亲节目具有社会学意义:它能激发社会学想象力,让个人能重新获得自我定位,通过男女速配演习让观众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或同理心(empathy)、换位思考能力——在个人烦恼与公共议题之间建立联系、在微观经验与社会趋势之间进行穿梭。像社会板结、拼爹、啃老、剩女等诸现象,你无法从个人经验获得完整解释,一定源自某种个人无法控制的社会结构力量——这是从统计数字分析不出来的,也是客观新闻的五W方法描述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