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社会学想象力(3)

社会学想象力帮助我们找到这个时代在历史中的定位,找到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

(1)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这个时代处于什么位置?它发生变化的动力是什么?对于人类整体的进步,它处于什么地位,具有什么意义?它用什么独特的方式来构建历史?

(2)在这一社会时期,占主流的是什么类型的人?通过什么途径,这些类型的人被选择、被塑造、被解放、被压制,从而变得敏感和迟钝?阶层演进是上行社会还是M型社会或下流社会?

所谓新周刊体,所谓微博体

今天,五W式的新闻写作方式已不足以解构这个时代。一方面,客观新闻是重要的,在这个假象和假话流行的年代尤其重要;另一方面,人们又深感客观新闻不足以解构全球化、城市化、社会变迁或阶层板结这些宏大命题。

杂志不是消息纸,是情调纸,更是观点纸。杂志文体与报纸的区别,在于阐述观点与增长见识,沉静、深度、启发性,将读者带入某种思考状态。电视逼出新新闻主义,照相机逼出现代派绘画。

这就需要社会学想象力,行文是夹叙夹议的(如五花肉结构),描述是多场景的,以达到1+1大于2的组合效果。

新周刊的文体主动运用了社会学想象力,这是这本刊应运而生的潜在根基。

@不加V曾调侃:以前觉得新周刊体很难写,现在看看,也不难。基本上是分几个小标题,然后每部分:数据+案例+名人名言+百度相关……。十几年前,新周刊就这么做,沿袭至今。所以记不住新周刊记者,只记得新周刊体。

但新周体在各元素之间不是不需要逻辑,各元素紧密咬合靠的是丰富的社会学想象力。否则不会有“内容翔实,观点丰富,知性有度的感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