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自尼泊尔(4)

年轻的王子在皇宫中长大,对于外面的世界既不关心也不了解,他沉迷于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情爱的纵容之中,他有三位妻子,并有自己的孩子名叫罗睺罗。

然而,也正是当罗睺罗诞生的那一年,悉达多年满29岁,他的一次出行彻底改变了命运。那次,他在路上看到了人的死亡、病困和衰老,开始意识到皇宫内的一切虽然值得留恋,却显得那么虚幻,掩盖了真相。他开始考虑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既然人们都要死,为什么还要活过来?

当人生的意义问题困扰着他的时候,他已经不再在意曾经拥有的一切。妻子、孩子、王国都是如影旋灭的东西,那么什么是永恒的呢?

在一个夜晚,迦毗罗卫的王子骑马离开了都城,去寻找他的答案。

但我却怀疑,年轻的王子之所以出走,不仅仅是因为对个人命运的困惑。我认为他的出走或许还有社会的原因,对此,我们不妨看一看当时的社会背景。

佛教经典很少告诉我们当时世界的混乱。但是,这的确是印度历史上少有的混乱时期。十六国时期的印度如同是战国时期的中国,绝不是一个风花雪月之地,而是一个战事频发、动荡不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会因为战争、贫穷、饥饿而死亡,死亡是如此频繁,以至于人们总是希望找到一个活着的理由。既然人生如此偶然,死亡总是不期而至,那么为什么人非要出生和生长呢?如果一个人的死亡意味着生时付出的一切都是无用的,那么人生为什么要努力呢?而任何的宗教和世界观都无非是想给人生赋予一个意义罢了。

在面对人生意义这个问题的时候,唯物主义并不一定能够产生好的效果,反而容易导致享乐主义。如果一个人相信死后一无所有,没有知觉,更没有来世,那么他本能的反应会是趁活着赶快多享乐,日日宴饮,夜夜笙歌。希腊的伊壁鸠鲁学派就是这样一个最现实的学派。“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或许这些中国的古诗词很好地表达了伊壁鸠鲁的观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