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制度为什么能够维持如此长久?
因为虽然制度阻断了贱民们的出路,却给他们开了一扇虚无缥缈的窗,作出了虚假的承诺。
印度种姓制度的成功之处在于,人们把这种制度融入普遍的大众宗教之中,并成为其核心内容,这个宗教在早期我们可以称为原始的婆罗门教,到了后期,发展成了印度教。
掌管婆罗门教的,往往是婆罗门阶层,他们与国王们的刹帝利阶层共同组成了统治集团。婆罗门教的核心教义是为了避免贱民们的反抗而制定的,教义强调,人们的灵魂是轮回的,这一世为人,下一世可能成为动物,也有可能升为更高种姓的人类。比如,一个循规蹈矩的贱民在下一次轮回中可能升为刹帝利,成为统治者的一员,而一位不守规矩、充满了野心的贱民则会降格成为动物。
通过把循规蹈矩纳入到信仰体系中,使得人们遵从于现世的社会制度而不加反抗。于是,庞大的贱民阶层为了寻求来世的幸福,放弃了自己的今世和血缘上的子孙,他们更看重的是灵魂。
我们可以把印度教和中国的儒教做一个对比。
当一个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时,必须把那些所得最少的人纳入秩序之中,如果他们游离在外,就太危险了。中国的儒教也是为了维持持久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它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样是为了让人们各安其位,不要随便反抗社会。
不同之处则是,儒教强调的是今世的循规蹈矩和为子孙修得福分,通过血缘关系完成社会进阶,而印度教强调的则是灵魂。两者虽然路线不同,但从实践看,都是成功的。甚至原始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更加成功,印度社会非攻的特征比中国社会还要明显。同时,印度人善待动物、尊重任何生命体的性格,也可以从他们六道轮回的教义中找到根源,毕竟人的下一世可能就是动物,谁能保证,那些动物中没有自己的亲戚朋友呢?
然而,为什么印度教在印度如此成功,却走不出国门,在国外的影响极小呢?
这也和儒教在中国如此成功,却无法向外扩散是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