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文化管理(8)

3.知需求

为什么知音文化管理看重需求,把“知需求”的能力作为修养?有道是“闻弦歌而知雅意”,这是很文雅的比喻,其实说的是:听见别人面上的言语,就知道内含的真实需要。知音,就是知所意、所指、所欲、所求。

自然创造生命,生命具有官能,官能产生欲望,欲望制造需求,而需求驱动着人。譬如,人有交换情感的需求,所以致力于不断发明、改进通讯工具,以打破时空条件给人造成的阻隔,电话不就如此发明的么!人有交换物质的需求,所以产生了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人就存在于它的需求中,需求有多强烈,生命就有多活跃,能量就有多大。

但需求很难把握。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需求层次”的理论,需求的层次性说明了人的需求,既有复杂性,也有多变性。复杂性,是说不同的人需求不一;多变性,是说同一个人此时的需求与彼时的需求也不一。这就使得需求较难把握。

需求还是个信号,反映出人心的欠缺状态。由于欠缺,所以需求。若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心满则意足、意足则情生,情生当然允为“知音”。

所以知音文化管理把“知需求”作为一项必要的修养,要求对人的需求富于敏感性,要求能够准确判断人的需求方向,且用适合的方式予以满足。

我们的文化,做人亦如作诗,欣赏含蓄,不惯明言,这就要求人特别善于“会意”、“闻弦歌而知雅意”,要有这种敏感意识。

东汉王朝的开创者刘秀,虽是刘氏宗亲,但血缘关系早已疏淡。他少年时代,也没有抱多大的志向。后来王莽篡汉,举措乖张,激起民变,天下大乱。刘秀开始加入更始皇帝的阵营,随后独立出来,势力逐渐壮大。于是左右劝他乘机称帝,刘秀考虑到时机和条件尚不成熟,不想立即称帝,免成众矢之的。而他的重要手下耿纯,干脆把话挑明:“天下士大夫抛弃亲人,离乡背井,跟随大王冒死征战,图的无非是攀龙鳞、附凤翼,追随大王以成就自己的功名事业。一旦感到没有希望,各人自然会考虑自个儿的去留问题。”乱世之中,有志图王的人不少,但没有谁有资格注定称王,实际上君臣之间是个相互选择的问题。从臣的一面考虑,无非是想加入个有前景的队伍、跟随着可信赖的老板,借队伍、老板的成功满足个人的需求。如果不遂其愿,看不到前景,自会重新选择。这番话打动了刘秀,知道若再不采取行动,满足群臣的初步期待,好不容易拉起来的队伍势必离心。耿纯的话很有道理,人之所以攀龙附凤,不是他喜欢攀着龙鳞、附着凤翼,而只想借助于龙凤的腾飞势头捎带上自己。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个人的真实关系,也可作如是观。

知音文化施用于企业管理,把“知需求”作为管理者的必备修养,也是这个理。

造就良好的修养,还不是目的,“修”是为了有所作为——带好队伍,打造有凝聚力的知音伙伴式团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