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言之,48 岁的袁同礼是中国图书馆界的楷模。他在重庆的再度出现对我来说是一件幸事,我们一拍即合。不久他成立了教育部下属的中国国际文化服务社,以便以官方身份为美国国务院文化关系司散发缩微胶卷。这些胶卷包含目录索引,由亮红色的盒子包装,被派送到重点大学的中心阅览室。我们发现我们的邻居、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能够把缩微胶卷阅读器组装起来,便于读者使用。教员和专家一直迫切希望获得自己相关研究领域的美国出版物资料。如今缩微胶卷的使用打破了运输瓶颈,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最新的科技奇迹,前景广阔,颇受学界称赞。
此外,袁同礼还为我的办事处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学术资料服务处”,隶属于美国大使馆。“学术”与“服务”都是很荣耀的词语,它们使我与秘密情报工作保有一定距离。我们把这个机构的英文名定为American Publications Service(美国出版物服务社)。
我从盖乐博士那里聘用了曾在盐务局工作的陈松樵(Ch’en Sung-chiao)先生为事务主任。他不仅是一位能干的勤务人员,而且与孔祥熙私交甚密。事实上,陈松樵会定期向孔祥熙汇报我的办事处的活动情况。当我们很熟之后,每当孔祥熙(行政院院长)对我的工作特别赞赏,他总会告诉我。从此我通过这种方法与中国官方的网络组织连通并扩大了人际关系网。
1943 年1 月,我专程去拜访孔祥熙博士:孔祥熙与我坐在安乐椅上,我向他提及我的家族、出身以及秘密任务。他为人精明,盯着我看了很长时间,以判断我是否足够坦诚。他全神贯注地观察我,听我讲话。当我竭尽全力博得了他的信任后,他表示我可以查阅这些机密文件。
后来,我试图描述人际关系网络的运作,记录道:
陈松樵生活中的一天
作为事务主任和中文秘书的陈松樵,就像是美国政府船舶的润滑油,依靠他这艘船才可以一直漂泊在重庆的海域而不会沉没。他个头不高,年龄不详(实际上是32 岁),总是穿着一件长袍马褂,不知为何,这种装扮让他不知怎么有一种特别风度:对于上级惯于顺从,对平级善于劝诱说服,而对下级则傲慢骄横,就像是汽车配有三个挡位,可以随时根据路面情况迅速换挡。美国人喜欢和他一起去买东西,看他讨价还价的表演。其间他滔滔不绝说个没完,开口美国大使馆,闭口孔祥熙博士、中国脸面、中美友谊、权高位重的亲戚,个个都被其搬出来,可谓为了打折降价使出浑身解数,让那不走运的老板瞠目结舌。因此战时新闻局和其他一些朋友都会经常恳请他帮忙交涉“谈判”。此外,无论是东西被盗、煤块用完了,还是某人被捕、厕所堵塞,亦或是需要信封、租房等,都要请陈先生帮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