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者生存和耗散结构
任正非在强调自我批判的重要性时,经常会描述一个高度危机的场面,把公司置身于一个随时可能死亡的境地,从而问道,当此之时,我们怎么办。“是不是员工工资减一半,大家靠一点白菜、南瓜过日子,就能行?”(《华为的冬天》)“如果金融危机进一步延伸爆炸,货币急剧贬值,外部社会动荡,我们会独善其身吗?我们有能力挽救自己吗?我们行驶的航船,员工会像韩国人卖掉金首饰救国家一样,给我们集资买油吗?”(《一江春水向东流》)
任正非这种反问的语气,表明他对员工给予的答案是悲观的。那么,要避免牺牲大家更大利益去挽救危机中的公司,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真正的危机不要发生,或者是在冬天到来时,仍有充足的棉衣。为此要做的就是思考自己可能影响公司生存的因素(自我批判),发起挽救公司的行动(艰苦奋斗)。
用企业生死存亡的假设,去论证某种企业精神的必要性,这是任正非一贯的方法。正因为如此,任正非很少向员工谈论公司的成功,他甚至不认为华为是成功的,在《北国之春》中,他说:“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他还曾经明确提出,要杜绝出现任何有关公司进入财富全球500强之类的宣传。
“唯有惶者才能生存”,这是任正非观察日本企业后的一个结论,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思想。
然而,居安思危虽然是人们长久以来的共识,但是太平日久,由盛转衰也是最常见的历史图景。要让企业保持流水不腐的健康状态,光有企业文化运动也是不够的,因为运动式的文化教育也会有疲软的时候。因此,需要发明一种策略,迫使公司处于饥饿状态,激发组织持续的求生欲望。任正非为此提出了“耗散结构”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