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卵击石,要以石击卵(3)

好在毛泽东跑了,跑了就意味着新时代的开始,这时候的他第一次真正成了军队的指挥者,他发出命令,形成三路推进的态势,毛泽东兴奋地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但是真实的情况远不是诗词中描述的那样令人激动,令人乐观,工人、农民根本就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一呼百应,没有干柴,自然没有烈火,一点点火星子,遇到的是湿草和暴雨。起义军在强大的敌人反击下,败退下来。

有资料表明,毛泽东上报给瞿秋白的报告中,他预言的将参加起义的人数超过了实际人数,瞿秋白给共产国际的报告则进一步夸大。信以为真的共产国际大喜,其指令自然是猛烈地扩大,最好席卷湖南,最好拿下长沙,最好……

事实上没有最好只有更糟,农民运动在高温情况下的轰轰烈烈是一个表象,到了严寒冰雪的时节又都猫了起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没有直接能够看到的好处,还很危险。中国的大多数人只会躲起来,做旁观者,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就痛心疾首地指出过了,这才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起义没有成功,这一桶冷水没有浇灭毛泽东革命的热情,毛泽东当机立断,下令撤退。这时,毛泽东的人马锐减到一千余人,原来到底是五千还是一万,甚至十万?多少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手下就这么多人,怎么办?怎么干?

毛泽东需要做出抉择:是进攻还是退却?进攻将全军覆没,退却会被加上“逃跑”的罪名,他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毛泽东主张放弃进攻长沙,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这是他自立的开端,在困境中做出最正确的决断,表明他是最合格的世俗领袖,总指挥卢德铭支持了毛泽东。

第二天清晨,毛泽东在空场上向他的残兵败将们发表了如此演讲: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这个比喻准确之极。这个讲话,大大鼓舞了刚刚受到严重挫折的起义军的士气,有人相信毛泽东,义无反顾地追随毛泽东,其中就有罗荣桓元帅。

注意这时候,毛泽东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因为他尚未找到战无不胜的方法。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