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应对危险,就没有资格当领袖(2)

6月10日,汪精卫撕下伪装,和冯玉祥、蒋介石携手,宁汉合流,反共反苏。

越来越多的共产党人意识到了危险,努力寻找出路。有实际意义的是中共中央常委蔡和森提议由毛泽东担任湖南省委书记。毛泽东立刻赶赴长沙开展工作,决定要用武力来对付反动军队,以枪杆子对付枪杆子。这为他后来的秋收起义做了准备。

这时的毛泽东很难过,他看到了他追随的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巨大缺陷,他们不能够预见危险,不能防范危险。这样的素质暴露出他们作为党的领袖是不合格的,不能应对危险,就没有资格充当领袖,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很多种能力,其中防范危险的能力所占的比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这大概是多数热衷于奋斗的人所无法接受的一个残酷的事实。

关键是毛泽东看见了血,那是相信他、追随他、响应他的成千上万农民的血,这使得毛泽东丢掉了一切幻想和犹豫,他做出了决断。

毛泽东到湖南刚十天又被召回武汉,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心力交瘁的毛泽东做出了最后的抉择,活不下去了只有“上山”,《水浒传》中的“逼上梁山”再现。

陈独秀依然在犹豫,他不知道汪精卫已经和蒋介石联上了手。毛泽东感到了危险正在逼近,所以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上说:“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

我们可以看出,在没有发生突发事件之前,毛泽东是在积极地工作,他虽然也在集聚力量,但总的来讲是跟随陈独秀的,但一旦有了危险的苗头,毛泽东显然警惕性占据了上风,当形势非常不妙的时候,他是能当机立断的,突发事件暴露了陈独秀作为领袖的缺点,此时毛泽东站出来提请他的同志先防范危险,这是毛泽东准备走向前台的标志。

果然,只过了11天,汪精卫政府就公开宣布中国共产党非法。到处在搜捕,到处在屠杀,没有任何审判,手无寸铁的共产党人成串地被砍头或被枪决,在腥风血雨中,幸免于难的共产党人做出三个反应:1.准备南昌起义;2.组织秋收暴动;3.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彻底反了吧。

钢刀落下的结果就是头颅落地,并不因为头脑中的高尚思想而逆转,这么简单的道理,却需要几十万人的血才能弄明白。知识分子在改造社会的行为中,过于看重理论的指导,却很少探究每一个成功背后的实力对比,这是很沉痛的教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