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第一力量:农民(3)

原来如此!毛泽东经过长期的探索,终于自觉地认清这个关键性问题,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这一思想的明确竟然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从理论上先提出,再到无可奈何地投入,到最后的真正觉悟,就这样一步步完成了。毛泽东主要干这个了,从此他再也没有改变,他后来则明确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路线,此时他已接近了这条道路。当然,对如何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如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如何取得革命的胜利,他还缺少一个关键步骤,那就是枪杆子。

此时,北伐开始了,蒋介石已经可以组织起有效的力量来验证自己的成功之道,各种左派的力量也在积极贡献着,这时候的敌人是共同的,那就是各个军阀。北伐军所到之处,都有当地工农群众直接给以各种援助,胜利使得参与革命的各派力量都产生了自己是正确的感觉,而不去考虑这种感觉有没有道理,是不是真的。

摊牌的时刻已经临近,陈独秀也在中共会议上提出要争夺领导权,不过要限制农民运动,农民的武装“不要超出自卫的范围”,从这样自相矛盾的指示中,谁也不知道陈独秀拿什么来和蒋介石争夺领导权。

毛泽东已经意识到农民运动可能是他寻找的最根本的力量。这种自觉和悟性使得他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农民运动权威。同时他找到了一个有力量的盟友——瞿秋白,此时的瞿秋白地位仅次于陈独秀,瞿秋白赞成毛泽东的观点。

我们有一个阶段知道的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罗章龙、王明这些名字,都是因为所谓的十次路线斗争,其实这是一段改写了的历史,准确说来他们其实走的都是一条路线,那就是俄国人指挥的路线,除了王明,他们多是毛泽东的朋友,只是后来毛泽东有了另外一条路线。注意,路线之争和私人关系是两回事,路线之争也代表身份,他们都接近最高层面,只是没有找到成功之路。

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位置上的所作所为,证明毛泽东是有本事的,所以也为他赢回来共产党内的地位,他随后担任了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不愿意坐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去指导农民运动,他赴长江沿线一带视察,联络江西、湖南、湖北各省国民党省党部,商办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等事宜。

这一段历史看上去没有太多的意义,其实却是关键的转折点,无论是中国社会还是毛泽东本人都在经历蜕变的前夜。但没有太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