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什么不留学(1)

政治改良此路不通

毛泽东为什么不留学

毕业后的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遇到了一个机会——到法国勤工俭学。法国人热衷于浪漫的生活,宁可去当强盗,也不愿意撅着屁股干活,他们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能找到不干活的理由,所以他们总是缺少劳工。北大校长蔡元培等先知者在北京组织华法教育会,搞起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杨昌济此前已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于是把这个消息传回给家乡他的学生们。

留法勤工俭学具有很大的意义,它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许多高级干部,其中就有周恩来、蔡和森、朱德、邓小平、陈毅等等众多大人物。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萧瑜、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青年,坐火车离开长沙,奔赴北京,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湖南。

在全国各省中,湖南预备留法人员最多,一师教授徐特立也放弃教职志愿赴法,蔡和森更是携母亲、妹妹蔡畅(后来嫁给李富春)和未婚妻向警予一家四口赴法,一时传为佳话。

问题多得很,困难大得很,到了干活的时候,就显示出毛泽东的能耐了,毛泽东此时已是大家公认的领头人。

同行来京的罗章龙这时考进了北大预科,毛泽东却没有按杨昌济的希望去报考,这里面有各种原因。对于北大来讲,这是阴差阳错的历史误会,关键是毛泽东自己没有再继续挤进校园里读书的意愿了。

这时的毛已有了相当的自我意识了,他要的只是一个立足点,而不是拿出来当敲门砖的学历。

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由北大图书馆长李大钊安排当了一名图书管理员,当时北大教授的月薪大多为两三百元,毛泽东每月薪金只有八元。钱在毛泽东眼里没什么太大的意义,但此时的八元钱,代表了他与北大教授们的地位差异,北大教授们并没有意识到,为他们服务的这个小小的管理员是个未来历史的书写者,他们的眼睛可能都盯着天上的星星呢。但这个微不足道的工作岗位对毛泽东要达成的目的来说却是足够了,他可以继续为他的小团体出力,可以和杨师来往,亦可以阅读各种新出书刊,结识名流学者和有志青年,寻找自己的道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