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2)

我们只能建议,如果实在搞不明白,就把它理解成正大光明一样的牌匾。正大光明这一词显然和普通人没有关系,它是为待在最高位置上的人提供的最独特的工作方式。

实事求是显然是一个哲学命题,那么哲学又是什么呢?说来可笑,我们从上初中开始就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可背了半天到最后也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年轻人与哲学没有关系,告诉了也不懂,教不了也学不会,原因是青少年的知识不够。所以有人说,大学本科生没有必要开设哲学课,因为年轻人无法学,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个问题会困扰人很多年,直到有一天在大仲马写的《基督山伯爵》一书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哲学无法学会,哲学是在各个学科实践的天才获得的知识总和,哲学是闪光的彩云,基督把它踏在脚下升天。”

如果认为“实事求是”很重要,那一定是已经有些水平的人了,对多数人来讲,湘学士风就是重视经世致用,就是先干起来,而不是中原江浙那里尚在崇尚玄学空扯,知道这一点足够了。行动力使得湖南的勇士们登上了中国近代史的最上层,而不是靠表述自己实事求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真理是大多数人自发遵循的,但不是自觉掌握的一般规律,多数情况下是隐藏在人性之中的。实事求是包含有立场因素,很难判断,所以我们依然需要继续探索更一般意义上的其他的导致毛泽东成功的诸多因素。

或许毛泽东天生就是一个行动者,读书只是他了解外部世界的途径。大师们所倡导的正合毛泽东心中先天神示,毛泽东的优势心理在这样一个最佳环境中生根发芽长大。毛泽东身上所具有的行动力,使得他的老师们早早意识到他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得他注定要超越他的老师们,并将超越老师们所推崇的那些贤者,原因就是他具有无与伦比的行动力。

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家境的缘故,毛泽东总是比同龄人晚读书,但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却总是比同班人知道得多,是不是这种相对优势被逐渐放大的过程,成就了一个中专生登上了巅峰呢?至少我们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人会在自卑中成功,成就来自自信,至少要克服自卑,相对的心理优势使得毛泽东很容易克服家境贫寒带来的自卑,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有一个高招叫作后发制人又为这种进步提供了支持,毛泽东就是这样一步步走上来了,走上属于他的竞技场。

毛泽东早早意识到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社会实践。他早早就这样做了。

1917年暑期,他同已经毕业当了教师的萧瑜,简装外出“游学”,形同乞丐,这一过程遭人白眼和挨骂是不可或少的,毛泽东是在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脸皮。读书人在求学上进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缺点和心理负担,那就是脆弱,主要表现就是意志薄弱和脸皮子超薄,显然毛泽东准备克服这些缺点。例如他们需要蹭船,就是等船到了中游才告诉船工身上没钱,人家又不能掉头,还有别的顾客呢,少不得被臭骂一通。辱骂和白眼不会降低他们的游兴,他们的目光早就盯在了江河与大地上。在游学中,他们已经在推行他们的道德理念,例如作为乞丐实践者,他们强制财主善待乞讨者,否则他们就堵着门不走,这也是毛泽东后来许多作为的缩影。他不再是仅仅局限于自己乐善好施,而是强制其他的人这样做,一旦拥有力量,他将迫使中国社会的上层人物给下层人民留出生存空间,最终将上层人物牺牲掉以作为普通劳动者奉献后的精神报酬,这对富人来讲绝对是巨大的灾难。中国的上层阶层常讲士可杀而不可辱,听上去不含糊,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多少次改朝换代也没见有几个自杀的。后来毛泽东以强权摁下他们高傲的头,让普通人在物质贫乏的时候,心灵得到革命性解放。这一切在毛泽东没有权力的时候,他就以个人年轻的身体力量开始实施了。毛泽东他们俩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五个县,结交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