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有字之书,更要读无字之书(3)

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经历四县,游历了半个多月。如果说毛泽东和萧瑜的游学带有平等伙伴的意味,与蔡和森的游历,毛泽东一定是主导的,蔡和森是自觉接受毛泽东为领头人的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毛泽东自然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动荡风云,他尚未投身其中,但他却在热切地关注着,在一师期间,他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这当然是老爹提供的。他没有把钱花在衣着打扮上,除了学杂费,其他的钱多用在订阅报刊和买书上面,他每天读报的时间很长,还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表明毛泽东读书的目的不是搞学问,而是来自强烈的入世愿望也就是社会责任感。

他的生活方式是清教徒式的,青年毛泽东认为一个人如果过不了金钱和女人这两关,这个人就不值一谈。毛泽东心向古代仁人志士“有杀身亡家而不悔者”,毒蛇噬手、其必断腕。这种决绝是毛泽东成就大业的关键心理素质,就是这些分蘖导致伟人与平庸之辈的行为上的点滴差异,最终有了云泥之别。愿意牺牲、不怕牺牲,这是他精神上的升华,最终他将这样的精神灌输给了中国大众。

后来他将这种意志描述成“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成为全中国人民的新精神。在中国由于没有宗教的习惯势力,中国人几千年来其实活得较为自由,这种自由表现得比较散漫,表现在无组织无纪律,精神面貌不能算是好的。有思想的文化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意识到了这种精神面貌无法适应现代工业文明,例如将它描述成酱缸文化,死水一潭等等,都是意识到了中国要想得到进步,必须要有彻底的革命。显然中国需要太阳,太阳的光芒必将导致物质的湮灭。在中国后来的革命中,所有人主动地或者被动地做出了牺牲,使得中国有了未来和复兴的基点。这一切来自毛泽东的精神诉求,从而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时代。

青年毛泽东强调刻苦力行的重要性,认为“闭门求学,其学无用”,他特别痛恨懒惰,十分注重精细。注重细节意味着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规定出路线方针政策等大的纲领外,还必须为部属做出表率和榜样,有了具体的模范,大众就好做自己的工作和努力了。这是毛泽东一个相当高明的工作方法。他在求学的时候就已经想清楚了。

毛泽东身边逐渐集聚了一批有着崇高责任感的同学,他们不屑于议论身边的琐事,他们没有时间谈情说爱,他们认为时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不允许他们去谈论女人或私人问题,而且连日常生活的普通事情也拒绝谈论。毛泽东喜欢交朋友,但他也决绝地抛弃了许多庸人。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作“交友须胜己,似我不如无”。年轻人不喜欢交朋友的少,朋友少的不是自己不喜欢,而是过于自卑了。我们无法帮助陷入自卑的朋友们,克服自卑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靠自己觉悟,静心揣摩生命的来源,就会发现生命没有可比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知道了这一点就会明白,自卑是错的,做自己,坚定地走出误区。我们关心的问题是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许多人滥交友,交了损友,这样对自己就没有什么好处,反倒是有坏处的,原因就是没有交友原则,所以积极交友的同时也要学会放弃。

毛泽东的书桌上总是堆了很多的书报,萧瑜有一次开玩笑说:己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毛泽东反驳说心怀天下者安能顾家。相信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扰,就是大与小的矛盾,主要是立大志与具体做事情的矛盾,但真的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多数人还是太早地放弃了大的目标和志向了。那些有大目标大志向的人,成功者自然占据人类社会的最高层,失败者依然要高于从未尝试过的庸人们。原因是他们毕竟有机会成为成功者。而没有大的志向固然不会遭遇太大的失败,但有点辜负生命了。看到这里的时候,是不是就会想起保尔关于生命的名言呢?

有人说人生其实就是要做到六个字,年轻的时候三个字:不要怕;老了三个字:不要悔。就是啊,怕什么呢?此生无悔足矣。不过我们要学习的不光是这一境界,而是世间还有更高境界,那就是探索成功之道,登上成功之巅,不要忘了我们现在是在学习毛泽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