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师范:低成本扩张(2)

革命形势发展得很快,大清帝国早在慈禧太后拒绝改革后就已变得摇摇欲坠,中国社会遍布干柴火药,偶然的火星就引发了冲天的大火,一下子就烧毁了整个上层建筑。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全国大多数省份已宣告独立。

从国外匆忙赶回的孙中山,在权力的真空中收拾烂摊子。请注意孙中山先生是从国外赶回来的,这足以说明辛亥革命的突发性。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治、民有、民享”的三民主义,显然来自美国林肯总统的演说词,没有人能否定他的高尚,但理想如何实现呢?军阀们手中的枪怎么能变成人民大众的呢?财主老爷们的土地和财产怎么能变成贫民共享呢?吃不饱的人爬上高位,其贪婪程度可能会远远大于贵族出身的人,朱元璋就是例子。我们在看待孙中山先生时,一定不能忘了一点,他在辛亥革命后回国的时候,是没有实力与北洋军阀抗争的,手中握有军队的袁世凯通过南北议和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果实,当上了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有可能比俄国的十月革命还简约,革命者连自己的军队都没有建立,清政府就垮台了。

青年毛泽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了这个中国历史上较为重大的事件,虽然没有出上什么力,但这表明他是一个行动者。毛泽东参军了,只是没有遇到战争,这是命运,也是造化,他没有遇到真正的危险。

溥仪宣布退位后,人们普遍兴高采烈,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了,封建王朝被推翻了,辫子也剪掉了,男人们都成了短头发了,中国应当进入一个先进的社会了。可是事实呢?我们随后就会知道,中国的进步微乎其微。

毛泽东觉得自己参军的目的已经实现,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前程,他决定退出军队,继续求学。而后来几十年里中国社会的大多数大人物则是留在了军队中。这说明中国未来将是军人们的时代,这意味着灾难与机会并存,这一点请大家要留意。

大清王朝自从堕落成为外国强盗的帮凶后,就虚弱到了只剩下最后的一口气,像是一阵风就能把它吹跑了。没有了皇帝的中国社会,一时间产生了许多的机会主义分子,中国社会各个实力派忙于各找靠山,积极开展争抢权力的斗争,没有了皇帝王爷,中国社会也没有自动进步,相反是大乱,这就是辛亥革命的结果,滑稽吗,可笑吗?不!只能是可悲可哭,因为我们民族的灾难没有结束,反而更加深重,混乱中出现了一堆乌龟王八,甚至我们都不愿意列出这些军阀的名字,我们不关注这些玩意儿们,虽然当年他们很牛,生杀予夺,名声显赫。我们只关注毛泽东,这时候的中国上层人物层出不穷的闹剧暂时与毛泽东这个学生兵无关,他需要寻找自己的出路和立脚点。

毛泽东开始关注报纸上的招生广告,在专业的选择上举棋不定,他先后对若干学校感兴趣,最后考上了一所商业学堂。原因是一个朋友说,国家面临的真正挑战来自经济方面,最需要经济专业人才来建设国家。你能说这一点道理没有吗?中国的改朝换代往往是比较迅猛的,一般都是帝国内部腐败后依然要惯性地运作一个时段,直到无法支撑下去后崩溃,紧接着改朝换代,重新开始,所以人们以为换了皇帝就够了,各自还是要忙各自的事情,这种观点甚至影响到了毛泽东选择专业。谁也没有想到这种内忧外患将持续三十多年,毛泽东才是忧患的终结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