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怕晚,怕的是强迫(5)

毛泽东的母亲乐善好施对毛泽东影响很大,它构成了毛泽东人生观的基础,终其一生没有改变。毛泽东敢于面对任何强敌,却害怕面对弱者的伤痛、眼泪和哭声。他的少年时代,中华大地充满了痛苦,多数人是麻木的,少数人为了自己的私利继续制造痛苦。毛泽东既没有麻木,更没有自私,而是以天下人之苦为自己的苦,他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社会,佛教徒以忍让和同苦来化解世间的苦楚,毛泽东则是靠积极的行动来解除世间的痛苦,他比佛更慈悲。我们无法知道那些质疑毛泽东的人们是如何对待乞讨者和贫困者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最能代表人类良知的恰恰就是慈悲心。以阶级把人划成不同的阵营,今后可能是不合时宜的,但是否考虑中下层大多数人的利益,则是衡量知识分子永久的标杆,一心一意只为上层利益出谋划策的人不是知识分子,只是识字的奴才而已。

毛泽东很早就在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信念,他小时候的一件事情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他家附近一个农民婆婆,曾收下定金把猪卖给了毛顺生,过几天老爹派毛泽东去赶猪时,猪价已涨了,此事可见毛老爹的精明之一斑了,没有办法,毛老爹就是会算计,能发财。这个婆婆唉声叹气,埋怨自己运气不好,絮叨说少了几块钱对富人不打紧,对穷人家里却是个大空缺,意思是不言而喻的。尚是少儿的毛泽东心软了,居然自作主张收回定金,把这桩买卖退掉了,不赚这种叫心灵不安的金钱。他的做法自然叫老爹大怒,怒不可遏地训斥毛泽东愚蠢笨伯加傻瓜,可以想象那么在乎钱的老爹什么话都能骂出来。但毛泽东做的主却不能再更改,毛老爹再贪财也不能复去人家家里赶猪。毛泽东宁可挨骂也在坚持自我的道德判断,他成为实际上的胜利者。

毛泽东11岁那年,老爹毛顺生要买进堂弟毛菊生赖以活命的七亩田产。毛泽东和母亲的态度是一致的,都觉得应该设法周济毛菊生渡过难关,不应该乘机买他的田产,毛顺生却认为用钱买田是天经地义的事。田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卖的,有钱也不是随时可以买到的,所以对想通过买地发财的人来讲这还真的是难得的好机会。母子俩的劝说自然没有效果,老爹获利了,但这件事情却给毛泽东留下一种十分压抑的印象,甚至到了建国后,他成为最高的领袖了,依然多次对毛菊生的儿子毛泽连说这件事情他老爹做得不对。

除此之外,毛泽东与他爹的大冲突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反抗发生在他10岁那年的夏天,酷暑中孩子们更希望放下书本去泡在水里,塾师邹春培先生显然不会认同这种期盼,他布置学生们预习《论语》,内容是武侠爱好者都熟悉的一段:“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一段话,即使没有看过论语的,也有许多人知道,原因是金大侠写的《射雕英雄传》里,黄蓉强词夺理用它调侃过段皇爷手下的书生宰相读书不求甚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