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系统

打击系统

曾在1991年和2003年两次参加伊拉克战争、并驻守巴格达的前美国陆军上将理查德·罗(Richard Rowe)说,科技能使消耗战转变为不那么血腥的“系统对系统”战。只有当组成系统的各要素都在运转时系统本身才能运转起来。摧毁对方系统足够多的要素——现代军事装备和基础设施,或操作系统的专业人员——敌人就无法继续作战。以较少的战斗赢得胜利,战争的破坏程度也相应较轻,这十分符合交战一方占领他国领土的意愿,不管其本意是好是坏。

空中力量能够帮助摧毁敌人的作战系统。空袭者或许可以飞到敌人阵线后方,摧毁关键设备,而不是沿途袭击地面部队。1991年和2003年,以美国为首的盟军炸毁了伊拉克的指挥控制设施,使得敌方很难组织防御。两次战争中,精确的空中打击令人生畏,许多士兵不得不投降。

据伊拉克幸存士兵向美国官员讲述,在2003年的一次事件中,伊拉克装甲部队被浓厚的沙尘暴困住无法行进,他们自以为美国战机看不见他们,但大型美军战机上装备的“合成孔径”(synthetic aperture)雷达系统发现并准确袭击了伊军车辆。前美国空军中尉、五角大楼管员巴里·沃茨(Barry Watts)说:“你瞧,炸弹穿过沙尘暴袭来,真奇怪。”许多伊军士兵吓得惊慌失措,扔下车辆,逃散到人群中。沃茨说,虽然伊拉克装甲部队没有被彻底摧毁,但许多未被列为打击目标的部队其斗志却被击溃了。

盟军战胜了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的38万大军(不包括后备部队),而战争中阵亡的军人仅有1万零800人左右。作个不恰当的比较,想想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多少军人丧生。战壕中的部队缺少通讯工具,又不够灵活,士兵们挤在一起很容易成为打击目标。当时的战争很少会用到什么专业技术,所以士兵的替换十分频繁,前方一有人倒下,马上就会有人补上,而且孤注一掷的士兵也很少会投降或临阵脱逃。

理论家将这一从消耗战到系统瓦解战的转变称为“军事领域的革命”,其核心是武器装备的精确化。由于军事目标通常都很小,二战中,用笨重的导弹实施的打击遇到了困难,因此城市就成了导弹袭击的目标。实践证明,地毯式轰炸对削弱一个国家的战斗力十分有效。但随着武器精确度的提高,这种方式逐渐被弃用。使用精确武器或许可以大幅减少死亡人数,而且如今的标准又比较高,一些军事领导人担心被指控犯下战争罪,越来越忌讳实施狂轰滥炸。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