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不是你》网络人格(12)

泰德和吉尔绝不是骗子,他们只是利用虚拟世界来克服他们认为本来就对他们不公正的局限性,然而两人又都无法自拔地陷入了这样一场奇怪的游戏里。这场游戏有自我持续性,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而且你能从中得到切实的回报。不管我们怎么评价这一切,也不管最后的结果是怎样,互联网给“特丝”和“汤姆”带来了快乐的、具有自我提升性的情感和表情符号,而且我们不能否认这些情感是非常强烈甚至是非常真诚的,不管“特丝”和“汤姆”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谁。

对他们而言,见面让他们不得不去面对他们长期在网上逃避的那些忧虑、抑制与“负担”,见面提醒他们其实自己终究只是凡人。从终极哲学的角度来看,现实生活的会面其实也残酷地暗示了他们的死亡——他们理想中自我的毁灭性的死亡。那个理想的自我形象同现实生活中的自我相比会更加自由、更加性感,在他们眼中那样的自我更值得得到他人的爱,他们俩都无法忍受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吉尔告诉我,他们会面时在说出了一连串让人失望的实话后就各自分开了,离开了那个见面的咖啡馆,并决定以后再也不去尝试这种充斥着谎言的感情,因为这不可能真正成功。见面后的晚上,他们又各自上线了,在网上找到对方后短暂地聊了一会儿,然后都找托词离开了。从她说的话中我能想到这是一次非常开心但也肤浅的即时信息交流,里面没有任何相互谴责的意思,也没有任何爱的承诺。从第二天起他们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没完没了地查看邮箱中是否有对方发来的甜蜜的邮件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人格可能会和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发生的冲突。这种冲突不断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是多么地一无是处,而在虚拟世界里我们可以画出多么完美的人生轨迹。因为在网络上我们可以轻易地制造和相信幻想,于是我们无意识地任自己的想象力信马由缰,并把智慧、地位、魅力等许多我们所不曾拥有或拥有得并不多的特性都不遗余力地强加在网上的那个代言人身上,但这样做并不能让坐在电脑屏幕前面那个自我真的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成功或更加有魅力。相反,我们往往会更喜欢那个网上的自我,因为现实生活中自己只拥有中等智商、平凡的工作、不完美的身材,同我们在网络上创造的自我比起来太单调乏味了。何况我们还能通过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来进行细节处理,让我们的虚拟形象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在这方面大概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吧)。这可能会导致两个最不好的结果:一是自我憎恨,类似于抑郁症;二是完全沉溺于虚拟世界,类似于精神病。我并不是说1.6亿左右的美国网民全都是抑郁症或精神病患者,但可以说互联网让许多人有了某种类似于抑郁症或精神病的症状。互联网通过帮助人们创造幻象和错觉来满足我们逃避的欲望,但网上的幻觉效应同时也会导致我们自卑并脱离现实。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