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泰德、理查德、劳瑞以及劳瑞的老板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上线和离线两种状态的分裂。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我们能从这一现象中得出什么结论?我们能够从精神病学的历史上找到某种模板来帮助我们理解发生在这些人身上不同程度的身份上的分裂现象吗?“解离”①这一著名的临床现象是否同他们的经历有所联系?对于那些在网上发生人格改变的人和许多面对浏览器时自我就发生一定程度扭曲的人,网络人格会不会就是21世纪全新版本的“分裂人格”?
现在很流行把人诊断为双极性疾病(躁狂抑郁症),在这之前最流行的诊断为注意力缺乏症,再往前曾有一段时间把人诊断为多重人格障碍。我们将对这一疾病的历史进行一个简要的了解,并审视一下针对这一疾病的研究结果,这也许能帮助我们对当今“平行人格”这一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平行网络人格。
多重人格障碍的“零号患者”是雪莉·阿德尔·梅森,当然人们更熟知的是她另一个名字:西碧尔·多赛特。心理医生柯妮丽娅·威尔伯通过催眠术在西碧尔身上发现了16种不同的人格,她认为导致这一分裂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病人童年时曾受有精神问题的母亲的虐待。在西碧尔出现以前,全世界所有科学文献里关于多重人格障碍的案例不超过100例,其中最有名的是克里斯·科斯蒂娜·赛泽莫尔,她的故事在1957年被搬上了大银幕,拍成电影《三面夏娃》。但是当雪莉·阿德尔·梅森以西碧尔的形式出现在畅销书中并于1976年被拍成电视电影后,20世纪70年代一下子出现了大量的多重人格障碍病例,同时出现的还有相关的期刊文章、医学研究和专题会议。
当多重人格障碍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疾病后,好好的正常人,只要说“有点不舒服”,许多热心的临床医生都会迫不及待地把他们诊断为多重人格障碍。有时病人患的是抑郁症,但医生们也一定要诊断为多重人格障碍,错误地认为病人本身并没有抑郁症,而是由于多重人格中有抑郁倾向的人格控制了他。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下,多重人格障碍病例不断飙升,最高时竟达到了美国全部人口的1%~2%。这一比例的客观性着实令人怀疑。(也就是说美国多重人格障碍患者达到了几百万人,当然,这一人数同今天注册了《第二人生》等游戏的人数比起来仍然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