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系》欧亥,1940年6月16日(2)

要了解关系的复杂性,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真诚。关系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揭示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找到不幸产生的隐性根源。也只有在关系中,人们才有可能实现这种自我揭示。

我之所以一直强调关系,是因为只有对它的复杂性有了深刻认识,我们的理解才能超越理性和感性的层面。若我们对关系的理解只是基于理性,那么关系里就只有孤立和自负,没有爱。而若我们的理解只是基于感性,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没有深度;除了那些转瞬即逝的多愁善感,这里面也没有爱。这种超越理性和感性的理解是客观的,它坚不可摧。只有这种理解才能成就行动的完整性,才能不受时间的影响。若不能从贪婪和关系带来的日常问题中获得理解,再去别的意识领域寻求这样的理解和爱,无异于在愚昧混沌的状态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中生活。

单纯地培养善良和慷慨的美德,而不能完全理解贪婪,只能无限延续人们的愚昧和残忍。单纯地培养同情心和宽容心,对关系却没有完整的理解,就会产生自我孤立,并使人沉溺于微妙的骄傲情绪中。充分了解了人的渴求和欲望,自然会产生同情心和宽容心。刻意培养出来的美德算不上美德,真正的理解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意识。纯粹靠训练获得的克制力是有风险的,因为这样的克制力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也必然是浅薄的。兴趣能使人们自发地对事物产生关注,这样的关注才能衍生出理解。不断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和反应并不断地提出疑问,兴趣自然就被唤醒了。

我们必须带着对关系的完整理解才能领会生活中错综复杂的问题、矛盾冲突以及悲欢离合。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刻地理解人们的渴求和欲望产生的整个过程,而这种渴求和欲望现在正是我们生活的核心动力。

问:您提到的揭示自我,是不是就是向自己或他人展示自我呢?

克:我们的确经常向他人展示自我,但是看到真实的自我或者向他人展示自我的要义又是什么呢?我一直在努力向大家说明:只要我们愿意,所有的关系都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所有的是非曲直从中清晰可见。要看清事物需要焦点,这面镜子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焦点。不过,话说回来,若被偏见、个人观点或信念蒙蔽了双眼,无论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多么深入,我们都无法不偏不倚地看清真相。这时,关系就不是一个揭示自我的过程。

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是什么妨碍了我们真真切切地感知事物?我们的自我观念、恐惧心理、理想、信念、期望和各种传统的桎梏将我们的双眼蒙蔽了,使我们无法看清事物。如果不搞清楚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急于去改变或坚守自己的认知,反而会导致进一步的抵触,造成更多的遗憾。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去改变或接受自己的认知,而是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人会说自己太忙了,没有时间去想原因。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时间问题,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兴趣。不管你在忙什么,其实你已经开始思考了。一味急功近利地去寻求最终结果,就不可能得到完整而透彻的理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