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智慧》先秦显学:道家(2)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的一些问题,对老子非常敬佩,对弟子们讲起他对老子的印象时说:“我们知道鸟能在天上飞,鱼能在水里游,兽能在地上跑。对于能跑的,我们可以捕猎;对于能游的,我们能够打捞;对于能飞的,我们可以射中。至于龙呢,我们就什么也不了解了,只看见它乘着风驾着云飞上天去。我今天见到了老子,就如同见到了龙。”以此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

孔子是从个人修养方面入手,以期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老子的理论也是从解决社会问题出发,但着眼点却不在个人修养,而是宇宙观。

老子认为,有一种物质,在天地宇宙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是孤寂的、独一的,它也是不依靠任何其他力量的存在,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影响它、改变它。它掌握着一切,却不会因此而感到疲惫,它是天下万物的本源。老子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我给它起了名字叫‘道’。”

老子认为,只有道才是绝对真理,任何人为规定的标准都具有相对性。人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你对事物的认识只是相对的,不具有真理性,这样才能不主观。只有不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当成绝对真理,才能追随客观真理的脚步,也就是顺从规律对人的要求。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学习知识贵在每天都增加新知识,而学习规律最重要的是每天都减少自己的固执,把固执的心态降了再降,最后完全消灭,达到不存在任何个人偏见、完全遵从规律的境界,这就是“无为”,只有达到这种“无为”的境界,人才可以“无不为”,即可以实现任何的人生理想。

也许与老子扑朔迷离的生平和最终出函谷关隐居的归宿有关,传统上都是将老子的“无为”思想理解为不作为,但从上面一段话我们可以发现,在老子的思想中,“无为”只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老子不是在提倡人们不作为,而是教人学会以一种谦退的方法进取。应该说,这是一种十分精明的处世原则,这对中国人的处世方式影响极深,中国人的谦退,往往正是其进取的手段。

老子从宇宙观谈起,强调人生应该顺从客观规律,从这里出发,他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首先是消除有一番作为的想法,也就是“无为”。

老子的人生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观点,“贵柔”,这与“无为”一样,是老子的代表性观点。

有一个传说,孔子见老子请教人生哲学,老子伸了伸舌头,问孔子:“我的舌头还好吗?”孔子回答:“完好。”老子又张了张嘴,问孔子:“我的牙还在吗?”孔子回答:“都掉没有了。”老子闭上眼,不再说话了。回来后,孔子的弟子们不解地问孔子,从老子那里得到了什么启发,孔子感叹地解释,老子是以舌头比喻柔弱、以牙代表刚强,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证明他的柔弱胜刚强的理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