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上的民国》第四章 王道,霸道?--有枪便是草头王(7)

南方军队多为革命军,北洋军也已不可靠,袁世凯为巩固权力也只能另起炉灶。早在南北议和时,袁世凯即“复活”了他曾经练就的武卫右镇并建立了一支绝对效忠于他的拱卫军,北京兵变后,袁世凯更是加快扩军步伐,这就是后来的“五路备补军”。这支新军队,也可以说是袁任总统时期的“新北洋军”。

按袁世凯1903年提出的三级军校体系,陆军小学毕业生在三年的学科训练后升入陆军中学(分设于北京、西安、武昌、南京),两年后送入保定军官学堂。武昌起义后,据南返参加革命的保定军校生万耀煌回忆,保定军校完全采用日本教范,内务之整齐清洁、动作之灵活迅速,可与日本士官学生媲美而无愧色。但革命之后,各省所办的陆军小学和四所陆军中学即停止招生,成为历史的遗迹。硕果仅存的保定军校则保持了清末的高水准,其正规性及训练水平远在之后的黄埔军校之上(黄埔军校实则是六个月甚至六个月都不到的短训班)。

军校停办的同时,那些耗费巨资培养出来的军校毕业生只能自寻出路。据李宗仁回忆,陆军小学在革命后改成了陆军速成学堂,但速成学堂的管教远不如陆军小学的严肃,学风也不若陆军小学的淳朴。举例而言,“在陆小时代,全校上下可说绝无‘吃花酒’或狎妓情事,可是速成学校内却常有教官前往桂林的‘花区’所在地警洲的妓院内宴客和‘吃花酒’。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于是同学中也有于假期内易服狎游的。……清末厉行新政时,朝廷中一部分大员和各省少数封疆大吏,可能是敷衍门面,缓和舆情;然下级办新政的人物,都是受过新式教育的人,的确生气勃勃,有一番新气象。不意革命之后,这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反而消失。以前的所谓新人物,现在大半变成旧官僚;以前的新政机构,现在又都变成敷衍公事的衙门。”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品学兼优的李宗仁在毕业后居然失业,直到护国战争爆发,他才觅得机会再度从戎,最终由一个小排长成长为一代名将。

澳大利亚历史学家冯兆基在《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中说:新军主要是被辛亥革命瓦解的,一旦清皇朝覆灭,新军就成为麻烦的根源。新军在内战时期大大扩充,以致对尚未充分建立起来的新秩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冯认为,以身体素质论,内战中招收的新兵在清末不可能被招收进来,“他们大量应募入伍成为对军事改革的一种否定”;而1911年后,中国陆军迅速堕落,所谓军队已沦为地方军事将领的“私家军队”,“晚清改革家们竭尽全力去改善的军人社会形象,至此已黯然失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