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上的民国》第四章 王道,霸道?--有枪便是草头王(8)

冯兆基指出,辛亥革命不但毁坏了清末新政的大量成果,“而且使传统的文武关系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革命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军队与国家官僚政治的传统关系。更不幸的是,“军方占了优势”。尽管这种趋势在袁世凯时期表现得并不明显,但在军阀混战时期,则彻彻底底的暴露无遗。

二、就看谁的手腕硬

从本质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兵变,它既包括南方各省新军的举义,也包含了北洋军的反戈逼宫。革命后的结果,一言以蔽之,即:清廷完败,革命党虚胜,袁世凯及军事首领们实权在握--不管是北洋系还是通过革命掌权的各省都督们。这种新的统治形式大异于昔日的旧法统,其以赤裸裸的军事暴力作为后盾。

革命之后,遍地鸡毛。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各省都督,其首要任务是恢复稳定与秩序,而依靠的方式只能是枪杆子,有时甚至要动刀子。山西革命的当晚,原八十五标三营管带熊国斌率所部向新任都督阎锡山道贺(当天正好是阎锡山29岁生日),由于熊本人一向被认为是反对革命的旧军官,阎锡山对此提高了警惕。据其回忆:我素日知道他是巡抚派,此来必然是趁我不备为陆巡抚报仇,我毫不迟疑地答复他说:好吧,你先命你的队伍架枪集合,集合好后向我报告,我给他们讲话。当他再进来向我报告时,我就一枪将他击毙,并向他部下宣布说:熊国斌是要反革命,现已被我处决,你们赞成革命的架枪原地待命,不赞成革命的自动回营。结果有两连留下,其余溃散,结束了这一惊险的场面。

多年后,阎锡山曾对革命当日枪杀山西巡抚陆钟琦及其子陆光熙[20]感到遗憾,并承认其“精神和人格值得我们敬佩”,因为“立场是各别的,人格是共同的”。但对熊国斌之死,阎锡山却没有过多解释。究竟熊国斌真有行凶之意,还是阎锡山出于“保命与树威”的考虑而先发制人,这恐怕已沉入了历史的千年之井,完全说不清了。

阎锡山的话,实际上只说了一半,那就是杀熊之后,其所部溃兵冲上街头,再度掀起了一波抢劫的高潮,很多银号、票庄由此被烧毁,军装库也遭到抢劫焚烧,军装失去十之八九(此处“军装”似为军事装备而不仅是军服)。直到次日,阎锡山下令执法队对抢劫人等就地正法。在连杀十数人后,这才阻止了变乱的继续蔓延。据目击者回忆,其中还有骇人的一幕发生:执法队上街后,某身材魁梧、力气极大的司务长周尧宽(诨号“大将军”)当街用枪刺挑起一现行犯,再向下戳死在地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