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法统,争权?--定都酿成大风波
一、你“下套”,我“下咒”
1905年同盟会成立大会上,某“心怀首鼠而昧于孙文之为人”的台下听众突然起身诘问正在演讲的孙中山:他日革命告成,先生其为帝王乎?抑为民主乎?请明以告我!
此言既出,全场皆惊。演说正酣畅淋漓的孙中山听后“忽然如裂帛中止”,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事急之时,宋教仁的好友、会议组织者程家柽出面解围:革命者国家之公事,孙先生何能为民主君主。吾人之心中无慕从龙之荣,则君主无自而生。今日之会,唯研求清廷之当否革除,不当问帝王民主。
辛亥革命是一场共和革命,革命者自然无帝王之念想--事实上也完全做不到。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到上海。据南社社员徐宗鉴描述,当时前去迎接的,“商界仅王一亭,政界仅李平书,其余仅英士(即陈其美)与余两人”。这等场面,与主流历史所描写的“万众欢呼”、“夹道欢迎”相去甚远,堪称冷落。外媒对此倒是反应灵敏,“西报记者、日本记者却有十余人”前来捧场,不过他们感兴趣的,却是孙先生究竟带了多少款子回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赴南京就任总统,上海火车站送行的也只有于右任、蔡元培、陈其美、沈翔云数人,另有军乐一队、卫兵一连,仅此而已。以上场面,均为徐宗鉴亲眼所见,似为可信。
1月3日,代理临时参议院(前身即“各省代表会”)再次进行选举,黎元洪不出意料地当选为临时副总统,但在表决孙中山所提出的各部总长人选时,其中有三人遭否决,几占名单的三分之一。
孙中山流亡海外多年,对国内情况不甚熟悉,名单主要由黄兴拟定,人选如下:黄兴自任陆军总长、黄钟英任海军总长、王宠惠任外交总长、伍廷芳任司法总长、陈锦涛任财政总长、宋教仁任内务总长、章太炎任教育总长、张謇任实业总长、汤寿潜任交通总长。
被否决的三人分别为宋教仁、王宠惠与章太炎,参议员们的反对理由是,章太炎脾气怪诞、性格孤傲,宋教仁心高气盛、年纪太轻,王宠惠海外归来、阅历尚浅,均不适合担当重任。孙中山来时原本兴致盎然,不料第一次开会即受此难堪,最后只得默然退场。事后,黄兴多方协调,新名单以程德全换下宋教仁、用蔡元培换下章太炎,这才勉强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