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上的民国》第二章 君宪,共和?--被抹杀的程序(18)

据革命党人戢翼翘的回忆,孙中山当晚的就职仪式极其仓促简单,他看见“中山先生和胡汉民走进来,两人都穿着大礼服,戴大礼帽,胡汉民手拿文告,站在中山先生的身边。中山先生宣誓就职后用广东话演讲,我根本就听不懂。仪式很快就结束后,灯很暗,也没照什么纪念的相片。我们很奇怪为什么这样草率,第二天才明白原来是赶在这天改元,用新历。”

颇蹊跷的是,当时照相已非罕见,当晚就职典礼的相片也极具历史价值与意义,但目前似乎找不到这样一张建国照片,这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11]。诚如戢翼翘所说,这次的就职仪式“仓促简单”,但无论如何,“中华民国”在这一天成立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五、都是权力折腾的

读到此处,读者或许会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12月29日“各省代表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时,唐绍仪与伍廷芳在上海的南北和谈中也已达成“以国民会议决定国体问题”的初步协议;而在30日的第四次和谈中,唐、伍在达成国民会议召集办法时,南京的“各省代表会”却通过这样一个决议:就清内阁代表唐绍仪要求召开国民会议一节,应由本会致电伍廷芳代表,请其答复唐代表:本月初十日(即29日)十七省代表在宁开会,选举临时大总统,已足见国民多数赞成共和,毋庸再开国民会议。

离奇的是,南方议和代表伍廷芳并未受此决议的影响而仍于次日(12月31日)继续进行第五次和谈,并提出“国民会议”在上海召开,日期定于1912年1月8日。究竟是南京的“各省代表会”与在上海谈判的伍廷芳南方代表团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主要通过电报来往)?还是伍廷芳有意压下电文以迷惑唐绍仪代表团?其中玄机颇令人费解。

据一些史料记载,12月29日“各省代表会”选举出临时大总统后,即发贺电给当事人孙中山,而孙中山则在当日致电袁世凯:

北京袁总理鉴:

文前日抵沪,诸同志皆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相属。问其理由,盖以东南诸省久缺统一之机关,行动非常苦难,故以组织临时政府为生存之必要条件。文既审艰虞,义不容辞,只得暂担任。公方以旋转乾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

孙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