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文与日本之美》道通为一—日本古典文论与美学中的“道”、“艺道”与中国之“道”(2)

曾来中国留学的山上忆良在《贫穷问答歌》中有“世の中の道”(世间之道),“丈夫の行くとふ道”(丈夫所行之道)等。这里的“道”都读作“みち”,显然是“道”在中国的最原初的含义。本居宣长的这一段话,也表明古代日本人对中国的含义丰富、层次很多的“道”字,只取基本的具象的“みち”,即“道路”的含义,而对其他的抽象含义则难以理解和接受。本居宣长作为日本民族主义的“国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全部著作都在于排斥“汉意”,最大程度地淡化或否定中国对日本的影响,张扬日本文化的独特性,在“道”的问题上,也力主日本的“道”不同于中国之“道”。

实际上,除了本居宣长所说的“道”的“道路”的含义外,日本古代文献中的“道”还有其他的含义。首先是“道”字的初次引申义,即“方向”,“方面”的意思。方向、方位、方面没有物质实体,却有空间指向,是完全可以感知的。在此基础上再做第二次引申,又有“志向”的意思。

《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其中的“道”,就是指人的志向。在此基础上再做第三次引申,则有“道理”之意,道为理,道为规律,这就已经是“道”的较为抽象的层面了。

文献检考可以表明,古代日本人也是在以上三个引申义的层面上,使用“道”这一概念的。最早的用例,可以在奈良时代用汉文写成的日本最古老的史书和文学书《日本书纪》(7世纪)找到若干。《日本书纪?推古十二年》中有:“背私向公,是臣之道也。”《古今和歌集?真名序》中,有“不以斯道显”一句,“斯道”指和歌。这类文献因用汉语写成,也容易将“道”字的引申义直接加以使用。公元9世纪末的《源氏物语》,所使用的“道”虽然读作“みち”,但已不是“道路”的意思了。如《帚木》卷,有“木の道のたくみ”(木匠之道的技巧)一句,此“道”指的是木工的技艺。《源氏物语》的《若菜》卷,称音乐为“此道”;在《萤》等卷中,将佛教信仰称为“佛之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