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日本古代文论史上,上述的“和歌论连歌论俳谐论”是一条一以贯之的主线,主线之外还有两条支线,那就是“能乐论”与“物语论”。
“能乐论”是随着日本民族戏剧样式—“能”(或称“能乐”,又称“申乐”、“猿乐”) —的发展和成熟而产生的戏剧理论。由于能乐有较为严格的文学剧本,作为能乐剧本的主体部分的唱词大都是“五七”调的和歌,与和歌有密切的关系,再加上除了已有的和歌理论外,能乐理论的建构并没有其他的理论参照,于是能乐论就顺乎其然地继承了和歌论的传统。能乐论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世阿弥,在《风姿花传》(1400-1418)、《至花道》(1420)、《三道》(1423)、《花镜》(1424)、《游乐习道风见》、《九位》(写作年代不详)等二十多部著作中,将和歌论中的“幽玄”论作为戏剧文学的最高审美观念,同时将和歌论中的“心”与“词”关系论,改造并发展为“心”与“身”的关系论,作为演员的表演艺术论;将和歌中的“姿”论发展为“风姿”论,作为其戏剧艺术风格论;将和歌论中的“体”的理论,发展为“风”或“风体”论,作为其戏剧体裁类型论;将和歌论中的“诚”、“实”论,发展改造为“物真似”(模仿)论,作为其表演艺术论。在此基础上,世阿弥又从自己丰富的剧本创作与编导经验出发加以总结提炼,从大自然的花朵中观像取譬,提出了“花”这一范畴,作为对表演艺术最高魅力的象征与概括,在“花”的范畴之外,将“花种”作为永葆艺术生命之根本的概念,又就“花”划分为不同品级,将“妙风花”作为最高之“花”,在此基础上还以同样的“观像取譬”的方法,提出了“柔枝”等概念。他还借鉴佛教哲学及中国哲学观念,提出并论证了“艺位”、“二曲三体”、“三道”、“六义”、“九位”、“序破急”等一系列概念。世阿弥的戏剧理论来自实践又努力用理论指导实践,既有经验总结、心得体会,又有抽象的概念与概括,乃至体系性的理论建构。在日本古典戏剧理论中,世阿弥的能乐论以其全面性、系统性独占鳌头,在世界戏剧理论史上也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世阿弥的女婿和艺术继承人金春禅竹对世阿弥的理论也有所继承和发挥,试图将世阿弥的经验总结性的理论形态上升为抽象的理论形态,尤其是对“幽玄”论等的核心概念做出独到的阐发。为此他更多地乞援于佛理、佛教概念(例如“色”、“性”、“色性”、“缘”等)乃至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虽然有时不免生硬与玄虚,但毕竟对世阿弥的能乐论有所发展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