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之战》忠实的消费者基础在哪里

在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的几十年里,中国苛简节约,中国人习惯了食用种类有限且主要是土生土产的食物。他们的日常食物主要是少量的大米和面条,一些蔬菜和豆腐,搭配一点猪肉、家禽肉或者是鱼肉。食物的种类不仅少而且还备受季节的限制。即使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在一年一度的秋收之后,北京还是满大街的大白菜。所有的房顶、胡同、院子、门口都是堆得高高的大白菜,连续几个月的早、中、晚餐的菜单上有什么也就一目了然。习惯了这种日常饮食的老人觉得巧克力的味道、口感过于极端,尤其是甜味太外国化。后来,在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到90 年代早期,由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食物种类也逐渐增多,中国的年轻人最终成为巧克力公司的主要市场目标。他们的口味没有被几十年来有限的食物种类限制住,而且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品尝过更多的味道。20世纪90 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这些不断涌现的消费者开始挣到更多的零用钱,巧克力的个人消费开始取得巨大的进展。

尽管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兄弟姐妹、表兄表妹甚至没有叔叔阿姨的社会是什么样子。但是两代人之后,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多数人口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国家。20 世纪70 年代后期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而采取的严厉措施。整体上来说,这个政策已经取得了成功。这一政策推行的结果就是导致中国变成了所谓的“4-2-1”社会:四个祖父母、两个父母溺爱一个通常被称为“小皇帝”的宝贝孩子。这些“小皇帝”是年轻的消费者,人数多达一亿。他们发号施令、施展吵闹父母买东西的能力,从而控制着六个成年人综合消费力的很大一部分。他们非常喜欢西方快餐和零食,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经济推动力。他们是第一代吃着巧克力长大的中国消费者,很可能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中国巧克力的消费模式就发展得与成熟巧克力市场的消费模式并无二致。赢取了这些“小皇帝”的心灵,并征服其味蕾的巧克力公司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肯定会在中国打下忠实的消费者基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