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原始例子的作者似乎作出这样的假设:这两个人有着基本相同的身份,彼此之间虽然没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至少关系是友好的--也就是说,是你能够在中性平等的前提下,获得的最亲密的关系。即使知道了这些,其实获得信息也不算多。例如,如果亨利生活在塞内加族人的长屋中,他需要一双鞋,那么乔舒亚根本没必要出现;亨利只需要告诉他的妻子自己需要一双鞋,她就会向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妇人提出这个问题,然后到长屋的集体仓库中取出相应的材料,为自己的丈夫缝制一双鞋。为了找到符合经济学教材所想象出来的场景,我们可以把乔舒亚和亨利一起,依次放在一个像南比克瓦拉人或冈温古人那样的小而亲密的社会中。
情景一
亨利走向乔舒亚,说:“这双鞋真棒!”
乔舒亚说:“哦,其实不怎么好。但是既然看起来你很喜欢,那就拿去吧。”
亨利拿走了鞋。
亨利的土豆没派上用场,因为双方都非常清楚,如果乔舒亚有需要土豆的那一天,亨利一定会给他一些。
就这么简单。当然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无从知晓亨利会保留这双鞋多长时间。这很可能取决于鞋子究竟有多好。如果只是一双普通的鞋子,那么这个问题就此终止。如果这双鞋子在某些方面独一无二,或者制作精美,那么它很可能会再次被交易。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讲述在20世纪60年代,约翰(John)和劳恩娜·马绍尔(Lorna Marshall)对喀拉哈里沙漠生活的布须曼人(Bushmen)进行研究的时候,把刀子赠送给他们最喜爱的一个合作者。一年以后,当他们再次回来,发现在他们离开的那段时间,几乎群族中的每个人都在某个时间拥有过那把刀子。另一方面,几个阿拉伯朋友向我证实,在并非严格的平等主义的背景下,存在着一种应对办法。如果朋友赞美一只手镯或一个包,他通常期待你马上回答:“拿去吧!”但是如果你确实想保留它,你可以说:“没错,它确实很精美。它是别人送给我的礼物。”
但是很显然,在教科书作者的脑海里,存在着一个更为客观的交易过程。作者想象出来的两个人,似乎是父权制家庭的家长,他们之间关系友善,但是各自保存着必需品。也许他们与亚当·斯密例子中的屠夫和面包烘烤师一起生活在苏格兰某一个村镇中,或者生活在新英格兰的殖民地中。但是出于某些原因,他们从没听说过货币。这是一个奇特的幻想,但是还是让我们看看事情会按照这个幻想如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