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第二章 以物易物的谬误(13)

情景二

亨利走向乔舒亚,说:“这双鞋真棒!”

或者我们可以让场景更现实一点--亨利的妻子在和乔舒亚的妻子聊天,她看似不经意地提到亨利的鞋子已经不行了,他一直在抱怨脚上被磨起鸡眼。

信息已被传达。第二天,乔舒亚会上门把他多出来的鞋子作为礼物送给亨利,坚称这是邻里之间表示友好的一种姿态。他当然不需要任何回报。

乔舒亚的话是否真诚并不重要。通过这种做法,乔舒亚实际完成了一次借出,亨利欠他一个人情。

那么亨利要如何补偿乔舒亚呢?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也许乔舒亚确实需要土豆,那么亨利在一段时间后就会送上土豆,坚称这也是一份礼物;或者乔舒亚现在不需要土豆,亨利就一直等到他需要的那一天;或者一年以后,乔舒亚计划举办一个宴会,然后他走到亨利的仓院前,说:“这头猪不错……”

在任意一个情景中,经济学教科书中不断引用的“需求的双重匹配”消失了。亨利也许当时并没有乔舒亚想要的东西。但是如果这两个人是邻居,很明显乔舒亚想要亨利的某个东西,只会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同样,这意味着斯密提到的,人们积累能被普遍接受的商品的需求也消失了。同样消失的还有发展货币的需求。在无数实际存在的小型社会中,每个人只需要记录谁欠什么人什么东西。

细心的读者肯定已经注意到了,这里只存在一个重要的概念性问题。亨利“欠乔舒亚一个人情”。什么人情?如何量化人情?基于什么样的基础,你可以说这么多土豆,或者这么大的一头猪大概等价于一双鞋?因为即使是粗略的估算,也一定有某种方式能够确定X大约等价于Y,或者X的价值比Y略低或略高。难道这不是表明,至少在比较不同的物品价值的时候,从充当价值尺度这个意义上来看,像货币一样的东西已经存在了吗?

在大多数礼物经济中,确实存在着粗略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对物品的类型建立一系列的分级类别。猪和鞋可以被认为是大概等价的物体,你可以用一种去交换另一种;而珊瑚项链则是另一种东西,你需要用另一条项链,或者至少是另一件珠宝去交换--人类学家称之为创造不同的“交易等级”。这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当跨文化的以物易物交易变得普遍以后,也会按照相似的规则来运转:特定的物品之间才能进行交换(例如用布料交换长矛),这使得计算物品之间的等价关系变得容易。但是这并没有帮助我们解决关于货币起源的问题,事实上,它使得问题变得极其棘手。如果盐、黄金或者鱼都只能交换某些特定的物品,那么为什么人们还要储备它们呢?

读书导航